畜牧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一九七七——一九八八年)(3 / 3)

草食家畜商品基地,於一九七八年開始建設,有些已見成效。例如:商品牛基地縣,一九八五年向國家交售出口肉用牛11萬頭,占全國出口量的90%;奶山羊基地縣生產羊奶製品1.7萬噸,占全國羊奶製品總產量的73%。阿勒泰地區肥羔基地存欄羊占新疆自治區的十分之一,每年供應新疆市場的優質肥羔將近一半。中國良種細毛羊所產優質細毛已試紡批量供應市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建立的白絨山羊基地,一九八七年比一九八六年多產絨1.58萬公斤,增加產值133萬元。這些商品基地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飼養戶收入,增加城、鄉優質畜產品供應和出口換彙方麵都做出了貢獻。但是,有些地方由於布點過於分散,資金短缺,生產和社會化服務體係不配套,效益還未能很好發揮出來。

實踐證明,建立和辦好畜牧業商品生產基地的基本原則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選擇技術基礎好、領導得力、交通方便的地方,合理規劃布局;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集中使用資金,搞好服務體係的配套建設,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牧工商一體化聯合企業迅速發展。新中國建立以來,主要由農墾部門經營的城郊奶牛業一直采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管理體製。由於畜產品是鮮活易腐商品,風險性大,采用產、供、銷一體化經營,不僅減少中間環節,減少流通費用,保證產品質量,而且有利於協調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係。一部分乳品加工企業實行利潤返還,保障了生產者的收入穩定。在保證平價供應飼料的地方,牛奶廉價供應,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一九七八年九月,為了搞活農村經濟,國務院召開了人民公社、國營農場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座談會,確定多點試辦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不改變所有製,實行政企分開,用經濟辦法管理企業。一九七九年,四川省在若爾蓋縣建立了牧工商聯合企業。若爾蓋牧工商聯合公司經營一年多時間,就實現了生產牛、羊多,商品貢獻多,公共積累多,單位分紅多,社員收入多。一九八○年國務院發出的《關於推動經濟聯合的指示》和一九八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轉發國家農委《關於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農工商綜合經營的農業經濟體製”之後,各種形式的牧工商聯合體應運而生。

一九八二年,為了推動畜牧行業的經濟聯合,促進畜產品的商品生產,增加大、中城市肉、蛋、奶的供應,經農牧漁業部和國家經濟委員會批準成立了中國牧工商聯合總公司。到一九八八年,中國牧工商聯合總公司先後同地方和有關單位合資或合作建立聯營企業70多家,與外商和港商合資經營的企業3家。一九八七年,總公司聯營係統銷售收入7億多元,向市場提供鮮蛋1612萬公斤、種蛋5928萬枚、種雛2694萬隻、肉雞394萬隻,生產奶粉9990噸、鮮奶1.56萬噸、配合飼料22.3萬噸及多種飼用維生素105噸,實現利潤5600萬元。牧工商聯合企業的興起,為解決城市“菜籃子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和出口創彙作出了貢獻。

全國畜牧係統興辦的牧工商聯合企業,到一九八七年已經有712個。此外,還有:以種畜場為基礎,以場帶戶的一體化經營;以畜牧獸醫站為核心,舉辦經營與服務相結合的經營實體;由鄉鎮企業舉辦的牧工商一體化經營企業;由專業戶聯合組成的經濟實體;由商業部門組織與專業戶、集體畜牧場聯合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等等。這些形式多樣的牧工商聯合企業,對協調各方麵的利益,促進畜牧業商品生產穩步、健康地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浙江省溫州市甌海縣朱旺春,聯合多戶養雞專業戶,組織“養雞集團”,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綜合服務,一九八七年向溫州市提供肉雞40萬隻,占市場供應量的三分之一。

4.畜牧獸醫綜合服務體係建設有了新的進展。一九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國務院批轉的《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中,把建立良種繁育推廣體係,做好畜禽品種改良工作,列為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措施之一。報告中說:我國畜牧業落後,一個重要方麵是家畜良種少,產品率低,要建設現代化畜牧業,大幅度提高畜產品產量,必須在畜、禽良種化方麵下功夫,要像重視農作物良種那樣重視畜、禽良種,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推廣工作。要搞好種畜場的布局,辦好種畜場,大量繁殖供應國內外優良種畜,滿足改良品種的需要。為了實現這一要求,湖北、湖南等省普遍開展了“三群一站”(核心群、繁殖群、生產群和配種站)的建設。江蘇省在全省範圍內推廣了豬統一供精工作,通過雜交,大幅度提高了豬的瘦肉率和出欄率。各地還根據生產的需要,對原有的種畜場進行了整頓,並新建了一批種畜場。到一九八七年底,全國共有種畜場1370個,擁有良種奶牛、肉牛6.3萬頭,瘦肉型豬15.8萬頭,細毛羊、半細毛羊及改良羊67.9萬隻,還有一批良種畜、禽、兔、蜂、貂、貉等。一九八七年出場的種畜(禽)主要有:黑白花奶牛等8個優良品種牛約4000頭,長白豬等8個優良品種豬約9萬頭,新疆細毛羊等14個優良品種羊4萬多隻,羅斯雞等13個優良品種家禽2150多萬隻。畜、禽良種覆蓋度有了提高。

興辦飼料工廠發展飼料工業。隨著專業戶養畜和城市郊區集約化畜牧業的發展,對配合飼料的生產和供應,要求十分迫切。一九七六年,北京自行設計、建設的中國第一座年產2萬噸的南苑配合飼料廠,於一九七九年正式投產。一九八五年,國務院設立全國飼料工業辦公室,並批準成立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主管中國的飼料工業發展規劃和建設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加強了對飼料工業的領導,並將飼料工業建設正式納入國家經濟建設計劃。各地在飼料工業建設中,貫徹執行大、中、小結合,以小型為主的方針,國營、集體、個人一起上,並實行扶持政策,使“六五”計劃期間飼料工業得到迅猛發展。一九八三年全國配(混)合飼料產量為700萬噸,一九八六年達到2000餘萬噸,其中,商業係統為1547萬噸。畜牧業部門有飼料加工廠5457個,年單班生產能力為526萬噸,一九八六年生產配(混)合飼料、濃縮飼料、預混飼料及添加劑共250萬噸。

“六五”計劃期間,除每年進口有成千萬噸的結構調整糧外,農業連年豐收,增加了幾百萬噸糧食用於飼料,這是飼料工業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物資基礎。一九八九年全國配(混)合飼料產量達到3000多萬噸。

中國飼料工業剛剛起步,製約因素還很多,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質次價高。有一些非畜牧生產部門辦的飼料工廠,用粉碎稻殼加細糠拌合的混合料,按原糧價出售。在國家缺乏嚴格監測手段的情況下,將這種“湊合料”用於飼養業,給生產者帶來很大損失。其次是蛋白質飼料嚴重個足,碳、氮比例失調。飼料結構的碳、氮比例,世界平均為100∶5.8,美國為100∶17.7,而中國僅為100∶2.6,這是造成加工飼料質量不高,報酬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者,農牧係統的飼料加工廠一九八五年以來限於原料不足,單班開工率隻有50—70%。

為了保證配合飼料的質量,農牧漁業部根據國務院指示精神,於一九八三年在北京籌建飼料監測中心,同時要求各地加強飼料監測工作,經過幾年努力,第一個國家飼料質量監測檢驗測試中心正式建成。於一九八八年一月經國家技術監督局通過驗收。到一九八七年底,全國已經建立有省、市、自治區及計劃單列市飼料監測機構32處,地區級飼料監測站107處,縣級監測機構72處。從中央到地方的飼料監測體係已經初具規模,並逐步開展工作。

畜牧獸醫站實行綜合辦站。畜牧獸醫站正逐步由單一從事防疫治病轉向開展綜合服務,圍繞服務開展多種經營。各地基層站從八十年代以來,積極創造條件,在開展推廣畜、禽良種,使用配合飼料,改進飼養管理,防疫滅病,指導改良草場,進行技術培訓等業務工作的同時,直接從事生產、加工或參與畜產品流通,建立經濟實體,做到經營與服務相結合的單位日益增多,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和成功經驗。例如,四川省一九八○年比一九七九年增產了438萬頭出欄肉豬,其中除去國營食品部門多銷售58萬頭外,其餘380萬頭主要是靠社隊和畜牧獸醫站等多種經營渠道銷售的。

一九八七年,全國“三站”(畜牧獸醫站、家畜改良站、草原工作站)發展到6.46萬多個。其中,開展技術承包的站占30%,綜合辦站的占19.2%,開展畜、禽保險的站占4.3%,三項合計占總站數的53.5%。

四、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一)恢複畜牧、獸醫、草原和畜牧經濟科學研究事業。

各省普遍恢複和新建了一批專業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下放的研究所也恢複建製,各項科研工作蓬勃發展。應用技術和基礎理論的研究與適用技術的推廣取得了新的進展,總計取得了一千多項科研成果。

(二)畜牧獸醫教育事業和科普工作有了新的發展。

自一九七七年開始,全國高等、中等畜牧獸醫院校(係)恢複考試招生製度,改善教學條件,充實師資隊伍,組織編寫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並體現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的各類教材,使教學工作走向正規化。一些重點院校為了培養高等人才還設置了畜牧獸醫研究生班。這些院校初步形成了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的中心。教育體製的改革,促進了教育同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培養出的各類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高。一九八七年,全國34所農業大專院校中,大都設有畜牧獸醫係,另有3所畜牧獸醫學院。這些院校的畜牧獸醫專業師資和教學設備,有了很大改善。

為了適應畜牧業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業部和各省、市農業部門與院校合作輪訓了一批縣以上主管畜牧業的負責幹部和基層畜牧獸醫幹部。興辦了畜牧職業中學和廣播學校,發展農民業餘教育事業,普及畜牧科學技術知識。

五、運用行政、經濟和法製手段加強宏觀管理

在國民經濟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基礎上,中國畜牧業經濟已經在所有製和經營形式上構成了多元化、多樣化的新格局。流通體製正處於新、舊交替之中,畜產品市場發育還很不完善。在這一新形勢下,迫切要求優化管理機製,加強宏觀調控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各地人民政府采用行政、經濟和法製手段,加強了對畜牧業生產的領導。

(一)製訂和公布了有關畜牧業的法律、條例、規程和製度,使畜牧業管理工作走向規範化、法製化。

從一九八○年以來,國務院先後頒布了《獸藥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條例》和《家畜、家禽防疫條例》。一九八五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自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所有這些,使畜牧獸醫工作逐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強調查研究,改進業務工作。

為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國畜牧業資源,並為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提供依據,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由農業部畜牧總局主持和組織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先後開展了南方、北方草場資源調查,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家畜、家禽流行病學的調查,組織編寫了《全國畜牧業區劃》。一九八五年資源調查和區劃工作全部完成。這些工作成果,有助於實行分類指導;促進畜牧業生產實現區域化和布局合理化,化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八十年代以來,農業部畜牧局集中力量狠抓了各類畜、禽商品基地建設,並按照農區、牧區和城市郊區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指導。各地也根據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狀況進行配套改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運用經濟手段調節生產和流通。

在改革、開放、搞活方針指導下,畜牧業商品經濟從一九八○年以來逐步走向計劃指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軌道。在不同階段內,各有側重地強調市場調節或強化計劃指導的作用。國家除改革價格體製,調整畜產品價格之外,還在資金投入、信貸、信息、稅收等方麵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宏觀調控。在資金上,除對畜種改良、獸醫技術推廣等基礎建設安排一定基本建設投資及事業經費外,還對貧困山區、草場開發以及重點疫病的防治安排了專項資金。對於經營性建設項目,一般由無償撥款改為有償投入或以銀行信貸方式按照係統工程的要求配套投入,以加強經營單位的經濟責任,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經過三十九年來的艱苦努力,當代中國畜牧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九八八年與一九四九年相比,全國人口增長一倍,而肉類、禽蛋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增長了三倍半和六倍;畜牧獸醫科學技術水平逐步提高;商品經濟有了發展,為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畜牧業打下了基礎。

但是,中國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隻有20%左右;畜牧業內部結構還不合理;畜禽出欄率和出肉率還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基礎設施薄弱,生產還不穩定。這些問題,需要在堅持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中,從改善經濟機製,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普遍提高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麵,采取綜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農區、牧區、城市郊區畜牧業的發展

由於自然和經濟條件的差異,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中國農區、牧區和城市郊區畜牧業各具特點,並各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在工作指導上,往往各有側重。本章將從不同層次側重敘述新中國農區、牧區和城市郊區畜牧業發展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