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努力,草食家畜、家禽有了很大發展。一九八二年,全國大牲畜突破一億頭大關。成年母畜所占比重,一九七九年為29.3%,一九八七年上升到36.9%。家兔,一九八七年存欄9054萬隻。鵝,一九八七年底存欄9040萬隻,出現了一批養鵝百萬隻以上的縣,如江蘇省六合縣養鵝達200多萬隻。僅南京市市場一九八六年就銷售鵝1200萬隻。一九七八年全國養蜂418.2萬群,一九八七年增加到759.7萬群。養羊業,發展不穩定,但總的還是轉降為升的趨勢。
(三)蛋雞、肉雞的集約化生產有很大發展。
肉雞、蛋雞的飼料報酬率比較高,經濟效益好;隨著市場開放,並貫徹了個人、集體、國營一齊上的方針,發展十分迅速。一九八七年和一九七八年相比.家禽存欄增長1.8倍,鮮蛋產量增長1倍以上。
在城市郊區,發展集約化經營的蛋雞、肉雞飼養業,是解決城市鮮蛋和肉食問題的一條捷徑。一九七七年國家就安排投資,興辦飼料加工廠、機械化養雞場及奶牛場,在城郊建立肉、奶、蛋生產基地。一九八二年一月,農業部在北京召開了大、中城市肉、奶、禽、蛋生產供應座談會,研究了生產、供應存在的問題和改善的措施,提出了城郊糧食增產不增購,用於發展飼料工業,進一步興辦畜禽場等措施。一九八四年,農牧漁業部何康部長主持在北京召開了京、津、滬等46個大、中城市農牧漁業工作會議,重點討論了肉、奶、禽、蛋、魚、菜、果、花的生產問題,並作了中長期部署,推動了城市郊區畜牧業的發展,使城郊集約化畜牧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北京市建設現代化養雞生產體係,從良種繁育、配合飼料,獸醫防疫到養雞工程實行同步、配套建設;堅持國營、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方針,以現代化國營養雞場為骨幹,發揮先導示範作用,帶動集體和大批專業戶養雞。不到十年時間,基本解決了本市吃雞蛋難的問題,做到鮮蛋自給,均衡供應。北京市的經驗向全國推廣後,上海、天津、西安、沈陽、長春、蘭州等許多大、中城市,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均相繼建起了現代化養雞場,同時帶動專業戶養雞,較快地提高了禽、蛋自給率,效益顯著。一九八七年,上海市肉、蛋、奶自給率,分別為27%、78%和100%。
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擴大和多種經營的開展,特用經濟動物飼養業有了新的發展。突破了“六畜”、“十大養”和“三鳥”等傳統飼養業的範圍。例如,沿海地區“三鳥”(雞、鴨、鵝)發展為“五鳥”(加鵪鶉、鴿子)或“七鳥”(加珍珠雞、鷓鴣)以至“九鳥”(加雉雞、火雞),還有人工養鹿,養獐、養貂、養貉、養牛蛙等飼養業,內容多種多樣,畜牧業正在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發展。
(四)各類家畜、家禽全麵增長。
一九八七年和一九七六年比較,大家畜、豬、羊、家禽年末存欄頭數分別增長了28.4%、14.1%、14.0%和186.9%。一九八七年大牲畜增加到1.22億頭,創曆史最高水平。在大牲畜中,奶牛增長速度最快,一九八七年為216.4萬頭,比一九七六年增長4倍。豬的年末存欄頭數,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四年均保持在3億頭左右;一九八五、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均在3.3億頭以上。羊的發展不穩定,一九八一年達到1.88億隻;之後,連續四年下降,一九八五年降至1.56億隻,比一九七六年減少228.6萬隻。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先後回升到1.66億隻和1.8億隻。家禽中蛋雞、肉雞和水禽的發展都比較快。
畜、禽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一九八七年全國豬牛羊肉、牛羊奶、禽蛋、綿羊毛總產量分別達到1986萬噸、378.8萬噸、590.2萬噸和20.89萬噸,比一九七六年分別增長154.4%、287%、185.1%和63.3%;年遞增率分別為8.9%、13.1%、10%和4.6%。肉類總產量已超過蘇聯,僅次於美國。禽蛋總產量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全國按人平均占有肉(豬、牛、羊肉)、奶、蛋的數量,一九七六年為肉8.3公斤、奶1公斤、蛋2.2公斤;一九八七年為肉18.6公斤、奶3.54公斤、蛋5.5公斤。
隨著畜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們的肉食結構也開始發生了變化,豬肉在肉類總產量中所占比重已經從一九七八年的92%下降為一九八七年的82.8%,禽肉比重上升到9.6%,牛、羊肉比重上升為6.7%,兔肉為0.6%。
在畜牧業全麵增長的基礎上,各類畜產品的社會收購量和主要畜產品的出口量相應增加。(見表)
出口主要畜禽產品中,豬、家禽、鮮蛋、蜂蜜、山羊板皮的出口增長幅度較大,兔毛出口量也有增加,兔肉出口減少。(見表)
三、牧業生產逐步向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發展
(一)逐步取消了派養派購製度。
為了搞活流通,促進商品生產,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畜產品的需求,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采取了逐步開放貿易市場,縮小派養派購畜產品品種範圍的政策和辦法。一九八○年國家規定,生產者在完成肉豬派養派購任務之後,其餘可以上市,或議購議銷。一九八三年十月,國務院決定將畜產品派養派購品種從15個減為5個,農區菜牛、菜羊改為議購商品。一九八四年七月,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商業部、農牧漁業部《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將牧區的菜牛、菜羊放開,自由購銷,同時對鮮蛋實行自由購銷政策,畜產品派養派購品種又從5個減為2個。一九八四年秋,中國糧食獲得了空前豐收,各種畜產品產量和商品量全麵增長。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逐步取消生豬派養派購,實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隨行就市,按質論價。
畜產品流通體製的改革,初步打破了畜產品獨家經營的局麵,活躍了城鄉肉、禽、蛋市場,除原來的經營係統外,其他國營、集體、個體和經濟聯合體也紛紛從事畜產品貿易,畜產品專業市場逐漸形成並日益增多。例如,河北省的留史鎮一年成交毛皮60萬張;安徽省的青龍集、湖北省的南平鎮等畜產品市場均呈現空前繁榮,從而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新局麵。由於渠道增多,市場競爭,一九八五年國營商業和供銷社所占的購銷比重下降,其所經營的豬肉由上年的.6%下降為47.1%;鮮蛋由40.4%下降為23.3%。牧工商聯合公司、貿易貨棧、貿易中心和有證商販經營比例上升,集市成交額大幅度增長。一九八五年全國城鄉集市肉、禽、蛋成交額達178億元,比上年增長56.5%,其中城市增長72.6%,農村增長52.6%。輕工、毛紡、軍需的原料包括羊毛、牛皮等由過去的計劃調撥改為部分自購和擴大工牧直接交易的範圍。一九八五年雖然國營商業和供銷社購銷比重下降,但皮毛等畜產品收購金額國內純購進達到38.2億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長106.2%;一九八六年為49.8億元,比一九八五年增長30.3%。
一九八五年,牧區羊毛等畜產品供不應求,有些地方又恢複了計劃收購的辦法。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確指出:“牧區畜產品要堅持開放,不要退回去。各地要針對放開後出現的新情況,采取積極措施加以疏導,使木材和畜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盡快步入正軌。”“流通領域必須堅持實行多渠道經營。國營商業一定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增強經營活力,解決流通費用過高的問題,利用自己的條件,掌握必要的貨源,積極參與市場調節,發揮平衡供求的作用。”
(二)改革活畜和畜產品購銷價格體製。
一九七八年以來,中國畜產品價格體製,從過去的指令性統一價格逐步轉向以統一定價為主,實行統一定價和市場議價兩種價格並存的“雙軌製”。一九八五年,國家取消統一定價,改為在國家指導價格下的議購議銷,多數畜產品價格已經完全放開。有的省還規定一定數量派養派購肉豬的任務,仍然是兩種價格並存。一九八六年,各地肉豬收購價格已經放開。一九八五年全國糧食歉收,一九八六年飼料糧價格上漲幅度大,養豬成本提高,豬、糧比價出現了新的不合理狀況,一九八五年豬、糧比價為∶4.52,一九八六年降為1∶3.7。到一九八六年底,由於養豬不合算,一些地方出現仔豬賤價出售和閹割母豬的現象。一九八七年生豬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出欄數、豬肉產量比上年分別增長1.8%和2.2%,存欄頭數減少2.8%。由於城、鄉消費量增加,大、中城市供應偏緊。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等市又采取了平價豬肉憑證(票)供應辦法。有些地方的合同訂購又成為指令性任務。集市貿易豬肉價格上升幅度比較大,一九八七年底和一九八八年初,每公斤豬肉零售價達到6—8元,毛豬集市貿易收購價每公斤為3—4元。
對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九八八年一月中共中央在《關於經濟形勢和今年的經濟工作》文件中指出:“造成波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按照價值規律來指導農業生產,拿生豬生產來說,時而賣豬難,時而豬肉少了。在飼料價格上漲、養豬變得不合算的時候,由於怕提高生豬購價引起物價指數上升,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農民養豬的積極性,結果造成了豬肉嚴重緊缺,肉價大幅度上升。”文件還指出:“我們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訓是,農村經濟已經轉到商品經濟的軌道上來,農民已經開始根據市場信息來安排生產,而我們還沒有學會很好地運用價值規律來同農民打交道,指導農村商品經濟需要有靈敏的信息反饋,但我們雖有信息卻沒有及時作出必要的反應,往往是造成了很大損失才被迫采取措施。另一個教訓是,近幾年來,在價格改革上有時過分謹慎,明明知道某種商品不提價就會打擊生產,刺激過度消費,但是由於顧慮物價指數上升而不敢提價。實踐證明,該提價的不去有計劃地提價,結果傷害了生產,加劇了緊缺,最後自發漲價,漲得更厲害,危害很大。”這對指導發展畜牧業商品經濟,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畜牧業商品生產得到發展。
一九七九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把發展農村商品生產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采取種種措施,以加快農業、畜牧業向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發展。
1.在畜、禽飼養業中湧現出一部分有專長、有經營條件的畜禽飼養專業戶。他們由從事家庭副業變為專業飼養,把粗放經營變為集約經營,由自給性生產變為商品生產,走上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的道路。一九八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國家農委《關於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的通知中指出: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隊、專業組、專業戶、專業工。”“積極鼓勵和支持社員個人或合夥經營養殖業……等。凡是適宜社員個人經營的項目,盡量由農戶自己去搞,生產隊加以組織和扶助。”在上述政策鼓勵下,各地畜、禽飼養專業戶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經營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一九八四年底,各種畜牧專業戶達到45萬戶,一九八七年,增加到93.5萬戶。專業戶由於經營規模比較大,勞動生產率比一般農戶家庭飼養高幾倍到十幾倍。上海市嘉定縣江橋鄉有養豬專業戶87戶,出售商品豬超千頭的有9戶,最大的一戶一年出售商品豬達2500頭。在飼料價格上漲,每頭商品豬淨收入僅維持在20元左右時,養豬專業戶的收入仍高於當地勞力平均年收入2000元的水平。這說明在上海市郊區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戶養豬仍有較強的競爭力,可以與當地經營其它農村副業或蔬菜業相匹敵。
2.畜產品商品基地建設逐步擴大。畜產品商品生產的第一市場是城市,第二市場是國際市場,第三市場是農村。中國畜牧業商品基地的建設,是為解決城市供應和出口需要開始的。五十年代後期,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區開始建立一批以豬、禽為主的副食品基地;六十年代建設豬、禽、兔外貿出口基地,逐步轉向集約化經營。在出口商品豬基地,活豬生產者和外貿部門直接掛鉤,做到互利互惠。河南省將原來由商業部門平價收購生豬的12個縣劃給外貿部門,進行直接收購,農、牧部門協助建設出口商品豬基地後,每年均衡生產,及時供應出口優質活豬50萬頭。《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商品畜牧業基地的建設,是各級農業部門和有關業務部門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情。國家農業投資重點用於建設一批包括畜牧業在內的商品基地上麵。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發展商品生產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經過多年努力,各地根據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初步建立了一批畜牧良種和生產基地。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八年國家與地方聯合投資建設的畜牧業商品生產基地有556個,其中,商品瘦肉型豬基地266個,商品牛基地72個,細毛羊和半細毛羊基地51個,禽蛋、禽肉基地14個,奶(絨)山羊、肉羊、肉兔、蜂及其他特種畜產品基地153個。這些基地,以社會化服務為依托,以專業戶群體為基礎,帶動千家萬戶發展家畜、家禽商品生產,初步形成了各類畜產品商品供貨基地。
據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在已經建立的瘦肉型豬基地中,一九八七年共計出欄瘦肉型豬3700萬頭,占當年全國豬出欄總數的14.19%。又據一九八六年的不完全統計,江蘇、江西、浙江、河南、黑龍江、天津及武漢、大連等8個省、市有49個基地縣,瘦肉型豬占這些縣豬出欄總數的32.5%;湖南省的28個基地縣,出欄瘦肉型豬1128萬頭,占全省豬出欄總數的46%;四川省24個基地縣出欄瘦肉型豬1200多萬頭,比一九八五年增長14.1%。大、中城市郊區的現代化養雞場、奶牛場及聯合體也有新的發展。這些地方的畜牧業,有不少已經開始進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化經營階段。一九七六年以前,北京市郊區禽蛋收購量僅500萬公斤左右,一九八七年,國營現代化雞場提供的禽蛋已經達到3924萬公斤;國營農、牧場提供的鮮奶占市場供應量的62.5%;專業戶和集體畜禽場也有很大發展。京、津、滬三大城市禽蛋的自給率已經從七十年代的30%左右,分別提高到98.6%、90%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