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扭轉了養豬下降的局麵,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一九五七年底,全國生豬存欄增加到14590萬頭,比一九五四年增加了4418萬頭。但是,由於精飼料短缺,豬的頭數雖然增加,出欄率和出欄活重均低於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三年的水平。
(三)獎勵先進集體,推進增畜運動。
為了推進愛國豐產(增畜)運動,農業部製訂了農業豐產獎勵辦法,表揚農業增產(包括牧業增畜)顯著的先進生產單位和勞動模範,以及為農業愛國豐產運動作了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一九五三年以後,獎勵的重點是農業合作社。一九五三到一九五六年,農業部先後公布了三次受獎名單。其中,受獎的畜牧業先進單位和個人有農牧結合全麵發展的山東陽穀縣石門宋農業社、內蒙古翁牛特旗紅旗牧業社、青海門源李圖旦牧業互助組、甘肅甘穀朱圈娃、北京東郊和平農業社豬場組長陳玉、新疆鞏乃斯種羊場、吉林農安種馬場樺家配種站、農業部獸醫生物藥品監察所兔化豬瘟弱毒疫苗研究組等44個單位和個人。一九五六年全國畜牧業勞動模範座談會後,由農業部畜牧獸醫總局編印了《全國畜牧業勞動模範先進經驗選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八日至二十六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勞動模範代表會議,畜牧業勞模陳玉等38人出席。二月二十日,全國農業展覽會開幕。
(四)有計劃地防治獸疫,改良馬匹和綿羊。
一九五二年冬,農業部在蘭州召開全國防治牛瘟座談會,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司長程紹迥主持製定了推廣普遍注射山羊適應牛瘟兔化的弱毒建立免疫帶,撲滅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牛瘟的經驗,在五年內消滅牛瘟的規劃。一九五三年,在防治牛瘟過程中,發現山羊適應牛瘟兔化弱毒不適用於犛牛,遂立即研製改用綿羊適應牛瘟兔化弱毒。一九五三年末,除青藏高原犛牛產區外,牛瘟都已經被撲滅。一九五四年,農業部抽調六個大行政區的獸醫幹部組成兩個防疫大隊分赴青海和西康,援助當地撲滅了牛瘟。一九五五年,西藏的牛瘟被撲滅,並在中印、中尼邊境建立了牛瘟免疫帶。新中國成立初期發生在西北、西南地區的口蹄疫和流行在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的牛瘟,分別在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被撲滅或消滅,其他幾種主要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大下降。一九五六年三月和六月,農業部先後發出關於訓練農業社防疫員,建立畜牧獸醫工作站的通知。之後,各地紛紛建立了縣(旗)級的畜牧獸醫工作站,進一步健全了以防疫工作為主的獸醫隊伍。
馬種改良。自一九五○年從蘇聯引進種馬後,就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省進行馬匹改良試點。一九五三年推廣直腸觸摸技術後,受胎率逐步提高,試點範圍逐年擴大。一九五六年,農業部製訂了《全國馬匹改良區域規劃(草案)》,改良地區擴大到13個省、自治區(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新疆、雲南、貴州),受胎率提高到60%。
綿羊改良。自一九五○年從蘇聯引進種羊後,就在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開始細毛羊改良試點。一九五四年,改良試點擴大到10個省、自治區。一九五五年開始使用新疆細毛羊種公羊。一九五六年將試點地區擴大到16個省、自治區。一九五七年五月,農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綿羊改良工作座談會,擬訂《全國綿羊改良區域規劃(草案)》。當年,共配母羊246萬隻,為一九五二年的17.6倍;據年末統計,存欄改良羊達132.9萬隻。為了加強畜牧獸醫科學技術研究,一九五七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畜牧研究所、獸醫研究所和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
(五)防災救災,保護生產。
中國疆域遼闊,每年都有一些地區發生程度不同的自然災害。由於畜牧生產基礎設施缺乏,抗災能力薄弱,常因旱災、水災或雪災而造成巨大損失。因此,發動群眾防災救災,成為各級政府一項重要任務。從一九五三到一九五六年,每年秋季農業部都發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動員群眾做好貯備冬草,保護牲畜的工作。對於農區發生的旱災、水災和牧區的雪災、旱災,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及時采取有力措施,組織救災抗災保畜。一九五四年春,牧區發生大雪災。據不完全統計,西北牧區損失各種牲畜22萬多頭。內蒙古錫林格勒盟東部聯合旗死亡家畜5萬多頭,孕畜流產約6萬頭。中央人民政府及時派出飛機空投糧食和飼料急救,自治區人民政府派農牧部副部長石汝麟率領慰問團,攜款3億無深入災區搶救,組織移畜就草到毗鄰地區,使牧民得以安全脫離險境,減少了畜群損失。
一九五四年,長江中、下遊遭受水災。一九五六年再次發生大水災,被淹農田都在1.5億畝以上。大量牲畜由於缺草缺料,疫病蔓延,處境危急。災區各級人民政府緊急動員大批幹部奮力搶救。各地按照中央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搶救水災地區牲畜的指示》,推廣湖北、安徽省的經驗,采取以下主要措施:重災區移畜就草,分散寄養或集體放牧;生產自救,合理使用役畜,防止牲口過勞;低利貸款給災民救護牲畜;做好災區牲畜收購調撥和屠宰工作;密切注意疫情,及時防治,將生物藥品盡先供應災區。從而大大減輕了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六)對畜產品產銷經營體製的改革。
一九五四年,國家對農副產品實行統購統銷,羊皮、牛皮、豬皮等均被列為二類物資,由國家統一收購、統一分配。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國務院確定在26個省、自治區對肉豬實行派養派購政策,禽蛋實行計劃派購。生產者在完成交售任務後,多餘部分方可自由上市出售。國家對城市居民所需要的肉、蛋實行計劃定量供應,對工廠所需毛、皮工業原料實行計劃調撥。這樣,中國畜產品從生產、交換、分配以至消費,基本上納入了國家統一計劃,統一調撥,統一分配的計劃經濟軌道。這對保障城鎮居民生產、生活供應起了一定作用;但對剛剛恢複戰前水平的畜牧業商品生產卻起了抑製作用。
此外,還繼續實行輕稅、價格調整和發放貸款扶持畜牧業的政策。
一九五六年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同年三月,農業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畜牧獸醫工作會議進行討論,並將《綱要(草案)》有關畜牧獸醫方麵的要求作為畜牧工作的奮鬥目標。
一九五七年底,全國畜牧業生產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畜牧業產值達到69億元(按一九五七年不變價格,下同),豬、牛、羊肉總產量達到398.5萬噸,人均占有量6.16公斤,各類家畜存欄頭數總計32829.9萬頭;和一九五二年相比,分別增長了44.1%、17.7%、4.2%和44%,年遞增率分別為7.6%、3.3%、0.8%和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