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在發動、組織農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同時,著手培養畜牧獸醫業務幹部和建設試驗機構的工作。一九三九年四月,創建陝甘寧邊區農校和陝甘寧邊區農業試驗場。農校分農藝、園藝和畜牧3個科,學製兩年,屬中等技術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共辦了3期。一九四一年,為了加強邊區經濟建設,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將所屬光華農場劃歸建設廳領導(光華農場創辦於一九四○年二月,分農藝、園藝、畜牧3組。養有荷蘭牛、薩能奶山羊和美利奴羊)。同年,將邊區農場合並到光華農場,同鄰省農業研究單位交往,仍稱陝甘寧邊區農業試驗場。光華農場畜牧組除承擔供應牛、羊奶外,還做了許多試驗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例如推廣用煙莖水治羊疥癬、種植苜蓿,改良綿羊,舉辦家畜防疫訓練班,以及製造牛瘟髒器苗、高度免疫血清和防治牛瘟等。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是各抗日革命根據地建設的先導,一些發展畜牧業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曾為其他抗日革命根據地所仿效。陝甘寧邊區抗日戰爭時期發展畜牧業的基本經驗,在新中國建立後的經濟恢複時期,對畜牧業生產也起了寶貴的借鑒作用。
(三)中國東北地區,畜牧業經濟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經濟,為日本帝國主義戰爭政策所左右。
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特別是一九四一年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一方麵加強對原有的家畜和畜產品的直接掠奪;另一方麵著手大肆進行開發性掠奪。為此進行了頻繁的、多項目的、大範圍的調查,並頒發了兩個“振興畜產開發五年計劃”,妄圖建立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畜產品基地。以後,又頒布了牲畜調整、畜產統製等法令,強製掠奪中國東北地方的畜產資源。從一九三七年起共計頒發了有關法令達43個,統製品種包括家畜的胴體,乃至畜血、頭、內髒、獸骨等。農民外出攜帶畜產品數量從5公斤減少到1公斤。由於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掠奪,畜產品產量連年下降。
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敵占區的畜牧業生產嚴重下降。據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11個省各類家畜存欄數的統計,一九四六年比一九三七年減少了2205.3萬頭(隻),下降了四分之一;其中日寇侵占時間較長,摧殘較重的河南、山東、河北3省共計減少大家畜470.4萬頭,下降了31%。
三、新中國建立前夕的畜牧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農林部於一九四六年利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援華剩餘物資,包括種牛(有荷蘭、娟姍、更姍、短角、瑞士褐、愛爾夏、海福特、紅額、安格斯等9個品種)3352頭、約克夏種豬88頭和考力代種羊994頭,在安徽滁縣和廣西良豐成立了耕牛改良繁殖場,在浙江硤石成立綿羊改良場,並分給23個省(市)和地區,進行畜種改良。同年,農林部增設東南獸疫防治處於南京,華北獸疫防治處於北平(今北京),華南獸疫防治處於成都,晉綏獸疫防治處於歸綏(今呼和浩特)。並且利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援華剩餘物資甲種血清廠設備5套,裝備了東南、西北、華北、華西和西南等5個獸疫防治處;乙種血清廠設備10套,裝備了晉綏獸疫防治處和陝、魯、浙、贛、閩、粵、桂、湘、鄂等9個省血清廠;獸疫檢驗站設備12套,分配給黑龍江等12個省;獸疫防治隊設備27套,分配給遼寧等省,獸醫生物藥品製造和獸疫防治力量得以加強。據《中華年鑒(民國三十七年)》下冊記載,一九四七年東南、華北、晉綏、西北、青海、華西和西南7個獸疫防治處共製造獸醫生物藥品23種,186萬毫升,防治畜禽17萬頭(隻),檢驗1.2萬頭(隻),獸疫防治工作比抗戰前有了進步。中央畜牧實驗所遷回南京(小行鎮)後,充實擴大為家畜改良等10個係,下設奶牛、綿羊、豬和雞等良種畜、禽場,飼養從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並在華北、上海分設兩個工作站。該所研製成功了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和雞新城疫苗,為擴展牛瘟和雞新城疫預防注射作出貢獻。
民國時期的畜牧業生產,以抗日戰爭前的最高年與一九四九年各種家畜存欄數加以對比,可以看出普遍是下降的趨勢。(見表)
民國時代的畜產品出口狀況。以一九三一年與一九一二年各種畜產品出口量相比較,除牛皮和羊毛外,其他畜產品都是增長的,其中蛋製品增長了5倍,羊皮增長了4倍。這一時期,外商來華投資設廠,爭相掠奪中國蛋品和羊皮資源。直到抗日戰爭前,各種畜產品的出口量仍繼續增加。到一九四七年,出口重點轉向豬鬃和蛋品方麵,其中豬鬃出口量比一九三七年增長了10倍,蛋品出口量也超過一九三七年。以一九四七年和一九一二年比較,豬鬃出口量增長了17.8倍,蛋及蛋製品出口量增長了2.2倍,牛皮出口量減少。(見表)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隨著歐、美的優良畜禽品種和畜牧獸醫先進技術的傳入,中國傳統畜牧業結構開始改變,畜產品進入世界市場,並逐漸在出口商品中確立了重要地位。畜牧業務行政機構的建立,畜牧獸醫技術的推廣,教育和科研單位的創設、增加與充實,標誌著中國畜牧業和畜牧獸醫科學技術開始了新的進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使中國的畜牧業受到極大破壞,生產倒退。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曆時109年的近代中國畜牧業未能擺脫衰落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