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畜牧業的興衰(2 / 3)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畜牧業

(一)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一些地區的畜牧業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

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六年間,四川省大家畜牛、豬、羊等各類家畜得到發展,分別增加了6.4萬頭、46.5萬頭和37.2萬隻。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省則有所減少。畜種改良和獸疫防治工作逐漸展開。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重慶國民政府改組,成立農林部,設漁牧司掌管漁業和畜牧業。同年,設西北羊毛改進處於甘肅蘭州。一九四一年,設耕牛繁殖場7處於湘、贛、川、桂、陝5省,後受戰事影響,裁並剩南川、湄潭、零陵、成都等4處。一九四二年,設直轄第一役馬繁殖場於陝西武功,一九四四年與陝西耕牛繁殖場合並,改名為西北役畜繁殖場,場址在陝西武功。這時農林部所屬單位進行的畜種改良工作擴大到牛、馬、驢等大家畜。各省政府也紛紛開始進行畜種改良,例如:西北羊毛改進處從英國經印度引進的蘭布裏羊,部分被截留在西藏江孜一帶改良藏羊;新疆從蘇聯引進蘭布裏羊改良哈薩克羊;山西引進美利奴羊改良當地蒙古羊;浙江引進大約克夏豬改良金華豬,等等。獸醫防疫機構也有所加強,一九四一年,蒙綏防疫處改組為西北獸疫防治處,設在甘肅蘭州;新設川、黔、湘、鄂4省邊區獸疫防治總站。一九四二年,增設青海獸疫防治處於西寧。一九四三年,增設河南獸疫防治處於洛寧,並分別於湄潭、昆明、桂林設立3個獸疫防治總站。同年,農林部頒布了《獸醫用生物藥品及用具製造管理辦法》。一九四四年,洛寧淪陷後,將河南獸疫防治處撤銷,3個獸疫防治總站合並,改成西南獸疫防治總站,設在桂林,後遷至湄潭。一九四五年,西南獸疫防治總站又改稱西南獸疫防治處。這時,獸疫防治工作區域擴大了,能夠做到獸疫發生時,得到當地政府報告後,即派員進行撲滅。一九四一年,農林部將所屬獸醫防治大隊同中央農業實驗所畜牧獸醫係合並,建成中央畜牧實驗所(所址在桂林良豐)。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機構,隻是研究人員很少,僅分畜牧、獸醫兩組,附設有模型室和獸醫用具製造廠。該所下屬單位有榮昌血清製造廠(一九四三年,中央畜牧實驗所因戰事遷榮昌,該廠合並於實驗所的獸醫組)和中央獸疫防治大隊。當時,該所主要工作是研究獸醫生物藥品製造方法。一九四二年,該所曾與貴州省合作,在威寧設綿羊場,用蘭布裏羊雜交改良本地綿羊;此外,對西南家畜地方良種也做過一些調查工作。

(二)陝甘寧邊區及其他抗日根據地。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畜牧業,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展的,許多敵後抗日根據地多次受到日偽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的殘酷破壞,有的村莊雞犬不留,家畜被掠奪,正常生產都難以維持。陝甘寧邊區的畜牧業則得到顯著發展。陝甘寧邊區人口約150萬,是一個人煙稀疏、地瘠民貧的窮山區,在抗日戰爭開始以前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陝甘蘇區。土地革命時,有牛、驢十多萬頭,羊四、五十萬隻。抗日戰爭開始後,國、共兩黨合作,改為相當於省的陝甘寧邊區。邊區政府采取休養生息的方針,發動聞名全國的大生產運動,發展了農、牧業,改善了邊區人民的生活,支持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

邊區的家畜主要是黃牛、驢和綿羊、山羊。黃牛是耕畜,驢是主要運輸力。羊既是肉食又是被服材料的主要來源。邊區政府重視發展畜牧業,建設廳設有農牧科。

邊區政府發展畜牧業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主要是:發放貸款,發動和扶持農、牧民發展畜牧業;禁宰耕畜和母畜,禁止販賣牲畜出境;推廣種植苜蓿,圍建草園(即“草庫倫”)提倡割貯秋草,保護家畜安全過冬;團結民間中獸醫,推廣近代科學技術,防治家畜疫病;興辦近代畜牧獸醫教育和試驗研究,以及獎勵勞動模範、舉辦展覽會等,對邊區畜牧業的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一九三八年二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召開各縣第二科長聯席會議,布置春耕工作時,就提出發展畜牧業。為了保護耕牛、發展畜牧,規定禁殺耕牛;不能使役的老牛,要經過檢驗,才允許屠宰。其他役畜、母畜禁止屠宰;並不準販賣出境。

一九三九年一月,舉辦了陝甘寧邊區農業展覽會,畜牧方麵展出的實物有蒙古牛、西盟馬、定(邊)鹽(池)駱駝、淳安騾、綏米驢和灘羊。受獎展品共計1813件,特等獎第一名是鹽池縣孫學問的黑紫羔種羊。同時,獎勵在一九三八年農牧業生產中成績顯著的勞動英雄271名。一九四○年一月,舉辦了陝甘寧邊區農工業生產展覽會,展出一九三九年各地的生產競賽成績。一九三九年邊區家畜存欄頭數同一九三八年相比,黃牛增加20.7%,駱駝增加6%,馬增加44.7%,驢增加37.6%,騾增加42.9%,綿、山羊增加33%。一九四三年三月,公布《陝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章程》,發放農業貸款,支持貧苦農民購買耕牛和經營畜牧業。十一月,舉辦了陝甘寧邊區生產展覽會,這是展示大生產運動成績,發動群眾實現“耕三餘一”(種三年餘一年糧食)和普及農、牧業科技知識的展覽會,展出了一九四○至一九四三年的畜牧業發展狀況。一九四三年邊區家畜頭數同一九四○年相比,黃牛增加14%,驢增加33.6%,綿、山羊增加17.7%。同時,召開了表彰先進、交流農、牧生產經驗的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勞模大會上受獎的有養羊等畜牧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陳淩風等,光華農場血清製造組獲得集體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舉辦了陝甘寧邊區建設展覽會,展示了在實現“耕三餘一”運動中執行的各項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績。家畜存欄頭數比上一年又有增加,黃牛增加4%,驢增加7%,綿、山羊增加4%。

邊區政府鼓勵支持民間中獸醫開設門診或走鄉串戶,為農、牧民家畜治病,大大減輕了損失。一九四一年春末,延安縣發生牛瘟,死亡率高,傳播快,給春耕生產造成很大威脅,但沒有防治牛瘟的生物藥品。建設廳成立了邊區家畜防疫委員會,商討邊區家畜防疫暫行辦法,舉辦家畜防疫訓練班,並設立家畜門診部。隨後,製訂出《陝甘寧邊區家畜防疫暫行辦法(草案)》,下達各分區、直屬縣試行。一九四二年四月,建設廳發布了《1942年家畜防疫工作辦法》。富縣、甘泉、靖邊等處發生的牛瘟,都是用消毒、隔離、撲殺病畜的辦法撲滅的。一九四三年春末,牛瘟再度流行。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司令兼財經辦事處主任賀龍,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中關於撲滅邊區牛瘟的意見,責成兵工廠製造出銅質注射器和鋼質針頭,邊區政府交際處支援一架絞肉機代替肉磨,磨碎犢牛髒器製髒器苗,在場長陳淩風的直接指導和參與下,光華農場技術幹部克服困難,製出了牛瘟髒器苗和高度免疫血清。從一九四三年夏至一九四四年夏在疫區進行了牛瘟防治工作,終於撲滅了邊區的牛瘟。建設廳幫助並組織農、牧民種草、貯草,推廣種植苜蓿,劃定延安等十一個縣為推廣中心區域,從關中分區調運苜蓿種子到推廣地區,發給農民種植。毛澤東主席在陝甘寧邊區高幹會上介紹並號召推廣靖邊縣解決缺草問題的經驗:“第一,他們在一九四二年叫農民種了二千多畝苜蓿,大部分種子由政府發給,農民情緒很高。……第二,他們在一九四二年修了四千餘畝草園。這種草園裏的草都是蘆葦,……每畝能割五百餘斤。……第三,靖邊山地有蘆葦、白草、兵草、沙竹、沙蓬等野草很多,秋季收割,……一九四一年發動群眾割了五百萬斤,一九四二年又動員每人割一百斤,……第四是發動群眾種柳樹、沙柳、檸條,其枝葉可供駱駝及羊子吃,……第五,靖邊的白草、兵草,牲口不但吃其草葉,而且吃其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