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動物分為毛物和羽物等五大類,這比西方國家早約六百多年。西周推廣牛耕,說明駕牛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春秋時,孔子教學生“六藝”,把“禦”藝排在第四位,可見馭馬技術很受重視。那時已經注意保護馬蹄,使用革(熟皮)製的護蹄(“革鞮”)。西漢中期就有馬掌。近代蹄鐵起源於中國古代,流傳到西方。古代很重視馬的繁育,《周禮·月令》記載:“季春之月,……乃合累牛騰馬,遊牝於牧。”“仲夏之月,……遊牝別群,則縶騰駒。”說的是:配種季節和保胎措施。西周末將馬按毛色分類,並有“籍馬”(類似近代的良種登記)的名稱。相馬術(類似近代馬的鑒別學)興起,從西周到戰國,先後出現了造父、九方皋、王良和伯樂等相馬專家。西漢有《相畜術》專著,並引進西域優良馬種,進行雜交改良。東漢馬援著《銅馬相法》,論述了騎乘馬的標準,並鑄造了一座高三尺五寸、圍四尺四寸的標準型銅馬。兩晉時,家畜中增加了馬、驢遠緣雜交的後代,騾和。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總結了古代牛、馬、羊、豬、雞、鴨、鵝的選種經驗。五世紀時,中國古代繁育技術已形成選種原理。唐朝官辦牧場訂定馬、牛、駝、羊的飼料供給標準(類似近代的飼養標準)。官辦牧場不缺料,但在喂青草或禾及青豆時,減料或停料,說明注意了營養平衡。《齊民要術》出版之後,宋陳尃著的《農書》、元世祖頒發的《農桑輯要》、明徐光啟著的《農政全書》和清朝印發的《授時通考》等,陸續補充了不少新內容。由於中國自然環境、生產條件因地而異,飼養管理技術多種多樣;地方畜、禽品種繁多,稱得上“百裏不同型,千裏不同種”。
中國古代獸醫技術是自原始畜牧業產生後創立的。《古今醫統》和《列仙傳》都有黃帝時著名獸醫馬師皇會治療馬病的記載。西周時,設有獸醫官診治獸病(指內科病)和獸瘍(指外科病),並采用灌藥、手術和護理等醫療方法。還有注意肉食品衛生檢驗的記述。戰國時期和秦、漢兩朝,先後有專業的馬醫和牛醫。《周禮》、《詩經》和《山海經》載有人、畜通用藥物一百多種;漢朝的《神農本草經》是一部藥物學專著,記載了人畜通用藥物365種;賈思勰著《齊民要術》記載有治療家畜26種疾病的服藥處方和手術等48種療法,以及家畜群發病的防治隔離辦法。隋唐時期,家畜疾病的診斷、藥方和針灸技術都有了專著。《隋書·經籍誌》載的獸醫著作就有9種。隋朝,太仆寺有獸醫博士120人。唐朝中宗年間,太仆寺有獸醫600人,獸醫博士4人,學生100人,是官辦獸醫教育的最早記載。唐僖宗時,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比較係統地論述了中獸醫學的理論和診治技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中獸醫教科書(明朝時,日本曾有《假名安驥集》流傳)。宋、元兩朝,獸醫的醫療措施又有創新。當時已經有官辦的獸醫院、屍體解剖檢驗所和獸醫藥房。中國是養蜂古國,很早就將蜂蜜作為藥用。《文獻通考》記載:“宋之群牧司有藥蜜庫……,掌管糖蜜藥物,以供馬醫之用。”宋朝,印刷術的改進和造紙業的發展,為印行獸醫書籍提供了便利條件,據《宋史·藝文誌》記載,當時出版的獸醫專著共有17種。《使遼錄》記載,遊牧民族將馬麻醉後作切肺手術,獲得成功。明朝,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編著《元亨療馬集(附牛、駝經)》,有理論、療法、驗方,內容豐富,是一部廣泛流傳的中獸醫學術著作。清仁宗時,傅述風編著的《養耕集》紀述了牛病的診斷、處方和針灸治療,補充了《元亨療馬集》所附《牛、駝經》中的不足,是一部治療牛病的專著。
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技術,有些曾居世界領先地位(如針灸、閹割、蹄鐵和選種原理),受到近代西歐科學家的稱讚。在古代國際交往過程中,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技術和畜、禽地方品種,有的傳到鄰國,有的遠及西歐。春秋時代伯樂的《相馬經》是流傳中外的名著,北魏的《齊民要術》曾傳到歐洲。唐貞元末年(八○四年),日本獸醫平仲國等曾到中國留學,古代日本的馬籍是仿照唐馬籍製建立的。明朝的《元亨療馬集(附牛、駝經)》曾節譯成德、法文本。中國的豬種在西漢和唐朝時就傳到歐洲。十八世紀初期,中國的番禺豬引到英國,同本地豬雜交育成了約克夏和巴克夏兩個新品種;在美國,同波蘭豬雜交,育成了波中豬。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說:“中國的豬在改進歐洲品種中具有高度的價值。”“九斤黃”雞和“狼山”雞在十九世紀被引用育成了英國黑色奧品頓雞和澳洲黑雞。北京鴨早先被引進歐、亞、美許多國家“安家落戶”。這說明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技術在國際上曾產生過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