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字數較多的地名,引導學生反複讀幾遍。如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狄那裏克阿爾卑斯山脈,布宜諾斯艾利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等,讀熟了就很順口,從而記得牢。
13·數字法
有的地理事物偶爾有數字上的巧合,可總結出數字規律。如講南亞地區,總結出該地區有三個“三”:三種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種氣候(熱帶雨林、熱帶季風、熱帶沙漠)。在講東非國家時,總結它有三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兩布(吉布提、布隆迪);兩達(烏幹達、盧旺達),東非的九個國家中已經記住了七個;剩下的索馬裏,塞舌爾也就好記了。地理課中有些數字與學生熟悉的事物巧合。如地球的表麵積是5·1億平方公裏,這個數字恰好同“五一”國際勞動節一致,但必須向學生強調應注意地理事物的單位。再如講黃河的長度是5,400公裏,這個數字與“五·四”運動的數字巧合。
中學地理課本中涉及數據很多,教學中若照本宣科,聽起來十分枯燥,怎樣把它講得有味,活躍課堂氣氛,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可采取以下處理方法:
(1)比較法它是處理數字的基本方法,分橫比和縱比兩種。橫比是把同類事物放在不同空間的比較,反映出事物間的大小。如講太平洋是世界麵積最大的海洋,有1·8億平方公裏。同學們對這個龐大的數字感知模糊,若把它與另三大洋相比,不僅按課本上指出它的麵積是另三大洋麵積的總和,還把它與麵積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這樣就使同學們認識到太平洋之“大”。也為東亞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巨大而形成世界上麵積最廣的季風氣候區打下了基礎。縱比是同類事物不同時期的比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發展變化,講我國的工農業增長等方麵的數據,為了突出其增長幅度,常用此法。
(2)擴算法如果個體數字比較小不易引起重視,則可由此擴算出一個累積數,形成一個可觀的數字得以強化該內容。如講森林法中決定每個公民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三至五”數目小,同學們覺得淡然,如果把它擴算為按10億人計算,每年則可義務植樹30億至50億棵,試想這是多麼驚人的一筆財富!由此也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3)縮算法數字太大或時距久遠,不易捉摸,如果縮算成小數字則便於理解。如講“地球的演化史”可聯係課本中的練習題,將整個地球發展史縮算到鍾表麵的12小時之中,指出地球各個發展階段約占的時間。特別強調地球初期發展階段占2個小時,太古代占5個多小時,即這7個多小時地球上無生命存在。後四個年代合起來占5個小時,其中新生代很短,僅占10分鍾,而出現人類的第四紀僅占20~30秒。這樣一來同學們對漫長的地球曆史中各代的相對時間就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對掌握地殼的變動、生物的演化很有幫助。課文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用此法。如世界森林資源的毀滅,我國土地資源的減少,我國人口的激增等數據都可縮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時來說明,由此強化保護生態環境、控製人口增長的緊迫意識。
(4)遷移法數字顯示的內容生疏,可以遷移到一個比較熟悉的數字上類比。如講“一千克鈾235通過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0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時,同學們對“標準煤”比較生疏,影響了這個數字的信息度,可遷移為:如果這些熱量全部轉化為電能,相當於2000萬度電,這樣則有熟悉可知,易於接受之效。
(5)換位法若遇數字內涵模糊,難以感知,可采取換一方位變一視角的辦法處理。如“天體間的距離”用“光年”度量,學生不易感知,可換成用火箭、飛機、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時間去度量,使學生感知其“遙遠”,進而認識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對性的。
(6)窺斑法這種方法適用於處理課文中不一定要求記憶但又要知有定量的數量。如講黃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說“一碗水半碗泥”;如講我國西北某些地區氣溫日較差,可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形容。這樣雖不反映總體數,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現象顯特征,同樣可起到生動有趣,強化印象的效果。
采用上述方法應注意幾點:一是數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學性,不能無根據地將課文中的數字誇大縮小;二是不能節外生枝,故意引進些新的數字,混淆視聽加重學生負擔;三是此法要適度,並且強調課文中必要的數據要記憶,不能以此法免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