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各類氣候類型,依地圖學習好記憶,易理解。如海陸熱力差異而引起的東亞季風,這是世界上最為明顯強大的季風區。它是由冬、夏氣壓場性質而決定的。冬半年,亞洲大陸內部氣溫低,形成蒙古、西北利亞高壓區;而東麵的太平洋麵上,比同緯度大陸來說相對氣溫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區和赤道以及南的赤道低壓帶。大勢是,陸上高壓,海上低層,自然存在溫壓梯度的變化,從而形成由陸上高壓區向海上低壓區帶吹的偏北風,叫冬季風。夏半年,溫壓場相反,所以風向也相反。
實際上,上麵的季風問題和一些地理問題,雖不是問題地圖,但實質上你要準確無誤的答好問題,也需要一幅鮮明的亞洲地圖或世界地圖浮現在你的腦海裏,才能答得全麵準確。
學習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看“中國政區”圖,就容易學習。從而也能盡快地掌握各省、區、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圖形等。若不看圖,隻記名稱,必然就會今天記、明天忘,實際等於空對空。若隻會看懂地圖、熟悉地圖,這還不夠,應能理解地圖,才能分析地圖。能將地圖上的內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聯係起來,經過分析,從中就得出新知識。
7·方位法
如講《中國地理》“三北”防護林網,教學時將“三北”防護網所跨越的十二個省、市、區可用簡稱按自東向西順序改為:東北區的黑吉遼三省西部,華北區的冀、晉、內蒙,西北部的陝、甘、寧、青、新。這樣講,學生比較容易記住。
再如講高中地理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隻有九個,隨著工業發展,增加到二十個。台灣省的台北、高雄,港澳地區的香港,人口也在百萬以上。按書上的順序講,學生很難記住,而且查地圖時也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很不方便。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致排列成“蘭”字形。在教學時,首先在黑板上寫個“蘭”字,然後按“蘭”字筆劃順序填寫北京、天津等城市,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與板圖對照。這樣,學生比較容易記住。
8·理解法
找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係,總結出規律,通過有意識記效果較好。如講《世界地理》世界氣候,這一節內容既是本書的重點又是難點。它影響以後各大洲各國的區域性氣候,同時這節內容理論性強、份量重、頭緒多,學生難以掌握。為了教好這節課,備課時,搞清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特性及其成因。講課時,緊緊抓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
9·諧音法
把新地名和熟悉的事物聯係起來記憶。
如講蘇聯中亞地區的兩條內陸河——阿姆河、錫爾河。在安徽中部地區,“阿姆”和“阿母”,“錫爾”與“惜兒”是近音。在講課時,首先引導學生看地圖,了解認識兩條河的地理位置、發源地和注入的地方,再講阿母都是愛惜自己的兒子的。這樣利用諧音可以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又利於記憶,但必須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原字搞清楚,防止以假亂真。
10·對比法
運用對比方法,把類似或相反的地理知識,排列成序。例如講我國麵積遼闊時,為了使學生確切了解我國總麵積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可作下列一些對比:我國的領土為英國的三十八倍,日本的二十五倍多,比英、法、西德、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麵積總和五倍還大,僅次於蘇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從而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祖國遼闊的概念。
11·電影電視法
電影電視可以幫助我們得到直觀印象,猶如身臨其境,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例如講澳大利亞的袋鼠和苔原帶的馴鹿,引導學生回憶電視放映動物世界結束的鏡頭,學生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很深刻,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提醒學生看電視要多看《世界各地》、《祖國各地》、《兄弟民族》、《話說長江》、《話說運河》,以增長地理旅行知識和見聞。講課時,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鏡頭,效果較好。
12·熟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