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屈烏紗不屈誌,豪情誰比蘇學士(3 / 3)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受冤的蘇軾在獄中膽顫心驚,生死未卜。他想到年少時,母親程氏給他講過的範滂的故事,與忠義之臣齊名而死,死亦何恨。

你若能做範滂,我就能做範滂的母親。

母親的聲音穿過許多年的光陰,如此清晰地回蕩在蘇軾的耳邊,振聾發聵啊。想到母親程氏的鼓勵,蘇軾的嘴角不禁像母親一樣露出微笑,是啊,死又有什麼呢?隻要我無愧於心。

自忖命不久矣的蘇軾,在獄中寫下了兩首絕命詩:

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

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

其二

額中犀角真君子,

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

桐鄉應在浙江西。

隻要是限量絕版,都是爆吸引人們眼球的。

文壇的精神領袖蘇軾的兩首絕命詩迅速的在民間流傳開來。這可是蘇軾的絕筆呀。

人們的眼球被忠義之臣蘇軾入獄的新聞吸引了。烏台詩案牽動了朝野上下。

牢獄之外的人們自發而迅速地展開了營救行動,親兄弟蘇轍願以官職換取哥哥蘇軾的平安。父親的老朋友張方平立馬上書,要求釋放天下奇才蘇軾。杭州、徐州等地的百姓們為蘇軾禱告。後宮太後為蘇軾求情。就連閑居在老家的宿敵王安石,也特意為蘇軾寫了折子,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

經過多方營救,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蘇軾的命保住了。

之後,他以團練副使之職貶至黃州,不得簽書公事,蘇軾被流放到了荒遠之地。

蘇軾不求解釋。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八)

蘇軾又落難到黃州了。

不,在黃州的一切對蘇軾來說,不是落難,是升華。

黃州,是蘇軾一生中最失意的時期之一,卻是他心靈最快樂最放鬆的時期。

這裏不再有複雜的政治鬥爭,不用再操心繁瑣的公文。蘇軾常常就地盤坐、倚溪而息、靠橋而睡,天為被、地為床。

他成了良久的思考者,回憶並感悟著自己曾經的輝煌。

回憶歸回憶,艱苦的日子總還要過著。為了生計,蘇軾和農民們一起耕田種地,開辟水源。

蘇軾回憶著熱鬧的過往,經曆著安靜的現在,禁不住開玩笑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被黃州的自由空氣打開了,他的每一次呼吸都與天地進行著交流。

他學佛、學烹飪、學製藥、學養生,學習一切能學到的東西。

蘇軾在黃州的東坡處,號召家人都動手添磚加瓦,蓋了一所房屋,還親自在房屋的四壁上畫上了雪景,並為住所取了個詩意的名字,叫雪堂。瞧瞧,蘇軾的思想真是比現代人還現代呀,人家可是老早就實施了房屋裝璜DIY。

蘇軾留戀東坡這個地方,東坡是他心靈的沉澱地。蘇軾為自己取了個別號——東坡居士。

從此,蘇東坡的名號如漫天飛雪一般狂舞著,灑向了全國各地。

蘇軾在雪堂裏交朋結友,吟詩作畫。他還愛上了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甚至還愛上了畫竹。蘇軾結交到的著名書畫家米萊問他,你畫的竹怎麼一溜煙的長上去的,也不斷個節?蘇軾說,你見過竹子是斷著節長成的嗎?

蘇軾在成長過程中也從未曾斷節。

除了畫竹,他還愛畫怪木頑石,虯屈的姿態有如扭曲掙紮而生的身軀,彰顯著無窮的活力。

蘇軾的心中也正噴積著無窮的活力。

寂寞流放的苦難生活並未將蘇軾擊倒,他要像父親蘇洵一樣瀟灑不羈,頑強努力。

心境漸漸平和的蘇軾回想到了初涉社會時,他遇到的第一個黑臉領導陳公弼。那時的陳公弼可真壞。可是,蘇軾現在不這樣想了,蘇軾還專門為陳公弼做了一篇很長的傳:我在鳳翔為官時,跟隨陳公二年,在那時,我年少氣盛,愚昧未經世事,多次與陳公爭執辯論,至於在言辭臉色上有所表現,不久就對此感到後悔。我私下裏認為陳公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正直之人。

陳公弼認識個蘇軾這樣的文學家真是好啊。稍不留神就托蘇軾的福,青史留名了。

年輕的時候,總是把那些打磨著我們性格的人當成眼睛裏的沙子,等若幹年以後才會發現,這顆沙子其實在我們的性格中已揉搓成了珍珠,這顆珍珠的名字叫包容。

還有某次,蘇軾在屋外漫步,突然聽到有一群小孩子圍著一堆花叢猛喊:“黃狗,快出來呀。黃狗。”蘇軾一時好奇,怎麼這幫小孩會對著花叢叫黃狗呢?小孩指著花叢說,這種蟲子叫黃狗,我們叫黃狗出來好捉它。蘇軾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小蟲在花蕊裏蠕動。在黃州,蘇軾還知道有一種鳥的名稱,叫明月鳥。蘇軾突然恍悟,某年某月某日,在王安石變法的當頭,自以為滿腹經論的他曾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難道不是被偏見蒙敝了雙眼麼?

黃州理應是蘇軾最失意的地方,蘇軾卻把他嬗變成了最意氣最昂揚的地方。

自信堅強的人總是能在困境中找到積極的勇氣。找尋歡樂的源泉。

蘇軾對著赤壁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對著明月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蘇軾對著湖麵寫,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隨性自由的生活激發了蘇軾的浪漫和靈感。他在黃州生活的四年間,高產量的寫出了大量的優秀詩詞,文學的創作到達了人生的巔峰。

上帝給你關閉了一扇窗,往往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

蘇軾的官場之路被阻斷了,卻又開辟了新的文學之窗。

(九)

轉瞬間,蘇軾被貶黃州已經五年,他已快滿五十歲了。

五十歲,該是知天命的年紀了。

日子雖然很苦,但蘇軾覺得很快樂。蘇軾不是神仙,卻賽神仙,他已擁有了苦中作樂的不二法寶。

是金子在哪裏都發光,是人才走哪裏都被惦記。

宋神宗又想到了被他遺棄的五年之久的人才蘇軾,命他將再次為國效力,赴汝州上任了。

然而,這次上任的路途並不順利,蘇軾的幼子在途中夭折了。

也許人生在世最大的苦難就是不得不承受。

悲痛的蘇軾向朝廷申請,改道往常州調整。

在蘇軾往常州期間,宋神宗駕崩了。

一切都歸零了。

宋神宗駕崩了、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蘇軾也無罪一身輕了,曾經頑強的宿敵王安石也罷相回到老家有好些年了。

五十歲的蘇軾突然想到了年輕時,他書生意氣地與王安石針尖對麥芒的鬥法。

蘇軾決定繞道去看望王安石。

遠遠地,蘇軾就見到了在江風中翹首以待,騎著毛驢的迎接他的王安石。原來,王安石也已老了,剛堅不可奪其誌的樣子早已收斂了去,變成了瘦弱、孤獨的老頭子了。

蘇軾笑道,我今天鬥膽,穿著便裝來見大丞相了。

王安石看他大笑,世間禮法豈為我輩所設?

曾經的死對頭相逢一笑泯恩仇。

很多年前的政敵喝上了酒,王安石說起了因卷入變法而死去的兒子,蘇軾聊起了早夭的幼子,脫離了政治,兩人其實都是惺惺相惜的英雄。以前有著同樣的執著、如今有著同樣的包容。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十)

晚年的蘇軾與朝延的政見依然不和,蘇軾的仕途生涯仍然沉沉浮浮,導致一貶再貶,直到貶到了北宋時期最遙遠的地方——海南。

他的心態卻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

蘇軾一生都做到了像範滂那樣,寧願為道德和正義放棄明哲保身,這是他從未丟失的信念。

人的心中隻要有根,放逐得再遠也不會覺得虛無。

被貶的途中,蘇軾的生活有時候會很苦,苦到會在骨頭縫裏剔肉吃,他卻笑稱這種吃法就像是在吃螃蟹。

蘇軾獨自一人居住在天涯海角的地方——海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他已感悟到了人世間的每一處風景,直到最後。

不管生活給予我們什麼,都應深深的熱愛它。堅持用自己的雙手和心情,賦予它無盡的快樂。

在蘇軾的老家眉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蘇軾出生時,眉山彭老山上的草木盡枯,傳蘇軾能奪山川之靈氣,吸天地之精華。隻到蘇軾去世後,還精靈於彭老山,草木才重新茂盛起來。

我寧願相信這不是一個傳說,而一個真實的故事。蘇軾的精靈正附予眉山彭老山的草木上,如他活著時那樣,盡情的感受風雨的洗禮、陽光的和煦、甘露的凝結、遺世的孤獨。

仍在這世間,頑強地承受著生命的每一次巨大的挫折,享受著生活中每一處細微的快樂,剛柔並濟、寧屈烏紗不屈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