Ϸ̨(1 / 1)

時隔多年,終於回了一次村裏。

聽說村裏修了一座大戲台,大得整個市裏也數一數二,想想又到了廟會的時候,一定熱鬧,村裏在外的很多人都趕了回去。

第一個感覺便是綠了,南山的鬆樹早就成了密林。最驚訝的還是北坡,從前的小塊小塊的地,都長了樹,柏樹有了三四米高,荊棘、黃刺玫倒有五六米,路都找不著了。

不巧戲台剛封頂,還沒完工,果然大得可以,端坐河溝裏,有三層樓高,比背靠背的二層小學還高出一截。這才知道原來是蓋小學,隨便就蓋了戲台。

自來水已經通到各家了,用的是我姥姥村子地下的泉水,揚到山頂上,再流到溝裏的幾個村子。水質很好,就是成本太高,一方水要算到七塊錢,村裏人吃不起。

自己村裏有股泉水年久失修,村裏就修水池,將井上的泉水引進來,同樣沒按時完工。

上莊的人就嘲笑:“七個水池沒水吃,三個戲台沒戲看。”偏偏電視差轉器也壞了,上莊人幹脆編了一長串的順口溜,笑話下莊。

引資的是村裏一位在外做幹部的本家,看著沒完工,心情不好,原定的兩台戲班子也不來了。村幹部連夜出去,聯係了一支簡陋的音樂團,廟會這天在社坊的戲台唱了一通歌。

村裏三個人穿著戲服,到廟裏唱小戲,燒燒香。

可也怪,這一帶太行山方圓數百裏一直旱熱,河北晉西的雨就是不過來。戲唱了沒多久,雨就來了,一場暴雨後又淅淅瀝瀝下了一天。

不知道是下麵的戲台靈驗了,還是廟裏的老戲台靈驗了。

從前一直以為兩個戲台一條線上的,這回看了,加上河溝的新戲台,朝向都不一樣。

老戲台朝北,對著白雲龍王殿,社坊的戲台朝著西南,河溝的朝西,倒是一個比一個大。

這回好好到廟裏看了,原來廟老得很,何時修得不知道。最早的一塊碑刻是嘉慶年間的,寫著年代久遠,需要修繕,當時山西河北這一帶各村(當時叫社)都捐了款。

聽說這廟房脊原先有好大的琉璃龍,可惜破四舊時候給毀了。

如今重修了大殿,還有馬王爺殿和土地殿,殿裏的塑像,村裏的老人都說不像。

村上沒幾個人了,平時滿打滿算也不過一百四十號人,戲台倒有三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