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係的深刻矛盾。
到了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並從中引出了自己的結論。
事實證明,今天的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
於是,一時之間,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曆史現象。並且,黑格爾哲學不僅在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且正在啟發著當代人的思想。
在中國也不例外,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於是,到哲學裏去尋找答案,成了一種時尚。
蔡元培與高平叔編著的《蔡元培史學論集》中寫到:
“曆史者,記載以往社會之現象,以垂示將來。吾人讀曆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曆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所以進步也,是曆史之益也。”
希羅多德在《曆史》中有言:“為了使希臘人和異幫人的那些值得讚歎的豐功偉績不致於失去他們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錄下來。”
古希臘的波裏比阿在《羅馬史》中講:“曆史之特殊功用在於能使人明白某種政策或政見的成敗原因。……研習過去,則能使我們更謹慎、更大膽地麵對現實。……曆史研究是政治生活中一種訓練。”
龔自珍說:“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以榮其國家,以華其祖宗,以教訓其王公大人,下亦崇高其身。”
梁啟超在《西學書目表序例》寫到:“以求天下之理,必博觀曆朝掌故沿革得失,證以泰西、希臘、羅馬諸史以為之緯;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洞察今日天下郡國利病,知其積弱之由及其何以圖強之道,證以西國近世憲法章程之書……”
唐才常在《史學略論》有寫到:“考古以證今,由中以逮西,博觀而約采,規時而達用。”
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說過:“中國人之心性理想,無非古人所模鑄,欲圖進步改良,亦須從遠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補偏救弊之方。”
中國最新《曆史課程標準》中:
“使學生了解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宏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曆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曆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最後,讓我們用毛澤東主席作於一九五四年夏的《浪淘沙·北戴河》來結束全書吧!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