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拿破侖·希爾尚未作出決定時,命運之神已開始嚴厲懲罰這些企圖毀滅他的壞人,其中一位被判了很長的徒刑,因為他對另外一個人犯一種罪行;而另外一位合夥人則淪為窮光蛋。
我們可以利用各種方法來逃避人類寫在法律書上的法律條文,但我們永遠也逃脫不了自然法則的製裁。
在當時,被警方逮捕是相當不榮耀的,即使是被人誣告而坐牢。拿破侖·希爾並不喜歡這種經驗。但拿破侖·希爾不得不承認,它為他帶來一切悲傷是值得的。它提醒拿破侖·希爾,自己可以原諒那些企圖毀滅他的敵人,因此,敵人不但未能毀滅拿破侖·希爾,反而增強了他的力量。
拿破侖·希爾發現:隻要對一些偉人的傳記生平加以研究,我們就不會恐懼或逃避生活的考驗,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是經曆了生活的封鎖考驗,最後才能“功成名就”。這不禁使他猜想,命運之神是否故意先以各種嚴厲的方法來考驗我們,然後才把重大的責任加在我們肩上。
在談到生命中的下一個轉折點之前,拿破侖·希爾提醒我們注意這個意義重大的事實,即每一個轉折點皆使他更為接近成功的終點,並為他帶來某些極為有用的知識;並且,這些知識成為他生活哲學中永遠存在的一個部分。
第六個轉折點
這個轉折點,可能比任何其他各次的轉折點,都使拿破侖·希爾更為接近成功的終點。因為,它使拿破侖·希爾發現,必須把自己所學會的遍及各行各業的知識加以利用。在他的糖果事業的成功美夢破產之後不久,這個轉折點立即就出現了,拿破侖·希爾轉移到中西部一家專科學校教授廣告與推銷技巧。
教學事業一開始就很成功。他在這所學校裏開了一門課,同時主持了一所函授學校,幾乎在世界上每個英語國家中,都有他的學生存在。盡管其間經曆了世界大戰的破壞,這些教學事業仍然蓬勃發展,拿破侖·希爾再度認為自己又接近了成功的終點。
接著,來了第二次征兵,把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都征召入伍了,幾乎使學校因此而關門。在那一瞬間,他損失了7500多美元的學費,同時,自己也投入了為國家服務的行列。拿破侖·希爾再度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
從來不曾嚐過一文不名的刺激滋味的人,是相當不幸的。因為,誠如波克所說的,貧窮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最豐富的經驗。不過,他也建議說,一個人在獲得這個經驗後,要盡快地將它擺脫掉。
拿破侖·希爾當時已達到事業中最重要的一刻,人到這一地步,不是永遠失敗下去,就是鼓起新的精神,東山再起,獲得更大的成就。這完全決定於他們如何解釋過去的經驗,以及把這些經驗當做工作計劃的基礎,如果拿破侖·希爾的生活經驗故事在此停止,將對你毫無價值,但拿破侖·希爾另外又寫了更重要的一章,詳細說明生命中的第七個轉折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經過拿破侖·希爾前麵對這六項轉折點的敘述,你一定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到這時候為止,拿破侖·希爾在這世界上並未真正地占有一席之地。你也一定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拿破侖·希爾的這些暫時性的挫折,絕大多數都是由於這個事實所引起的:尚未找到一項可以投入全心全力的工作。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以及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就像是要找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人;這種尋找是沒有規則可循的,但是,一旦接觸上了,我們立刻就會發現。
第七個轉折點
那一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日——1918年12月11日,這場戰爭使拿破侖·希爾一文不名,但他還是感到很高興,因為人類的大屠殺已經結束,人類文明再度恢複了理智。
站在辦公室的窗前,望著外麵歡欣鼓舞的群眾正在熱烈歡呼,慶祝大戰結束。拿破侖·希爾的思想卻回到昨天,他的整個過去,包括辛酸與甜蜜,高興與沮喪,一一浮現在眼前。另一個轉折點的時間來到了。
拿破侖·希爾在打字機前坐了下來,出乎意料,他的雙手竟然開始在打字機的鍵盤上敲出有規律的音調來。他以前的寫作從來不曾像當時那樣迅速及輕鬆愉快。他既未計劃,也未想到要寫些什麼;他隻是把出現在腦海中的一切全部寫下來。
不知不覺中,他已經為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打下基礎。因為,拿破侖·希爾當時所寫的那篇文章,後來使他資助了一家全國性的雜誌。這篇文章對他自己的事業,以及另外數以萬計的人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拿破侖·希爾寫道:“戰爭已經結束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領會這場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教誨。這個教誨就是,隻有公正與善待所有的世人——不管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富人還是窮人,皆要一視同仁——才能得到生存。其餘的,必須遭到淘汰與消滅。”
“從這場戰爭中,將產生一種新的理想主義——一種以黃金定律哲學為基礎的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將指引我們,不是要我們如何去剝削我們的人類同胞,而是要我們如何去服務於他,在他遭遇生活上的挫折時,解除他的困難,使他更幸福快樂。”
在這篇文章中拿破侖·希爾還回憶了自己是如何從煤礦坑的一個普通礦工,跳升到最大一家礦業公司的首席顧問助理。而這一切都得要歸功於他一直奉行的“任勞任怨,不計酬勞”的工作原則。
拿破侖·希爾在前麵已經提過,他是在11月11日早晨寫作此文的,當時,群眾正在慶祝正義戰勝邪惡的大勝利。
因此,他自然應該在心中尋找出一些想法,以便把這些想法轉告給今天的世界知道——這些想法將協助美國人在心中永遠保存理想主義的精神。
拿破侖·希爾發現,最合適的想法就是剛剛敘述過的這種哲學,因為,他相信,就是因為傲慢自大和忽視這種哲學,才使得德國人——德國皇帝及老百姓——走入悲哀之境。要想使得這個哲學進入那些需要者的心中,他將出版一本名叫《希爾的黃金定律》的雜誌。
出版全國性的雜誌需要錢,但拿破侖·希爾在寫該文章時並沒有錢。但是,他相信,不需要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透過他企圖在這兒所強調的這項哲學,他將可以找到某個人,他將會供應拿破侖·希爾所急需的這筆資金,使拿破侖·希爾能夠向世界傳達這種簡單的哲學,因為這種哲學已使自己脫離了肮髒的煤礦坑,使自己處於能對人類提供更大服務的地位。
就是在這種多少有點戲劇性的態度下,深藏在拿破侖·希爾內心深處長達20年的一個欲望,最後終於獲得實現。在這將近20年的歲月裏,拿破侖·希爾一直希望成為一名報紙編輯。在30多年前,當他還是一個很小的小男孩時,就幫助他父親操作印刷機,出版父親所主持的一家小型周報,當時拿破侖·希爾就深深愛上了印刷油墨的氣味。
在所有那些年的準備期中,也許,這個欲望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擴大成長,而他經曆的各種生活經驗,後來終於促使拿破侖·希爾把這項欲望付諸行動。就這樣,拿破侖·希爾終於找到了在這個世界上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並對此十分高興。
理想高於金錢
很奇怪的,他在進入這一行業時,從來沒有想到去探求它的盡頭是否存在著重大的權力,以及無數的金錢。這似乎是拿破侖·希爾一生當中第一次明白了——而且沒有任何疑問——生命中還有一些比黃金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因此,在從事輿論工作時,他頭腦中隻有一種想法。這個想法就是:對這個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最佳服務,不管他的努力是否將隻為自己帶來一毛錢的報酬,或甚至連一毛錢也沒有。
這本《希爾的黃金定律》雜誌所傳達的樂觀與善意的訊息立即聞名全國。因此,在1920年初,拿破侖·希爾應邀到各地從事一項全國性的旅行演說。因而使他有幸在旅行期間,會晤到當代最為進步的一些思想家,和他們進行討論。而和這些人士的接觸,給了拿破侖·希爾莫大的勇氣。使他能夠繼續進行這項已經起步的美好工作。
在演說旅行途中,有一次拿破侖·希爾坐在德州達拉斯市的一家餐館,窗外正下著他有生以來從未見過的一場傾盆大雨。雨水以兩股大水流打在厚玻璃窗上,在這兩股大水流之間則有其他小水流前後流動,形成了看來很像是大水梯的奇景。
拿破侖·希爾望著這種罕見的景象,突然有個念頭閃現在腦海中:七個轉折點所學到的那些教訓,以及從研究成功人士生平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全部組織起來,然後,加上“神奇的成功之梯”的題目,必然能成為一篇極受歡迎的演說。
於是他在一個信封的背麵,列出了這篇演說稿的15個要點。後來,就根據這15點組成了一篇演講稿。
拿破侖·希爾所獲得的有價值的知識,都可由這15點加以代表,而這種知識的資料來源,就是許多人稱之為“失敗”的生活經驗所強加在身上的。
從失敗學到的經驗更珍貴
也許,你希望知道,拿破侖·希爾從這些轉折點中獲得了什麼物質及金錢上的利益,因為你可能明白,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裏,我們時時得為生存而進行艱苦的奮鬥。好了,拿破侖·希爾將坦白告訴你。
首先,出售該雜誌的收入是拿破侖·希爾所需要的,但是,盡管如此,他仍然堅持發行人以需要該雜誌的人都能付得起的價格來出售。
除了出售該雜誌的收入以外,他又在撰寫一係列配合圖畫刊出的社論,將同時在全國各大報刊登出。這些社論都以該書所敘述的十五項要點為基礎。
刊出這些社論所得的稿費收入,已足以滿足他的生活需要而且有餘。
拿破侖·希爾之所以要提及這些事實,隻不過是因為,他知道,一般人都是以金錢來衡量成功的程度,而且對於不能獲得良好收入的哲學都加以拒絕,並認為它不正確。
在以往的生活中,拿破侖·希爾幾乎一直都很貧窮。這種情形,大部分是他自己所選擇的,因為他一直把一生當中最好的時光投擲在一些艱苦的工作中,一方麵拋棄自己的部分無知,一方麵吸收自己所急需的生活經驗。
從拿破侖·希爾在七個轉折點中所描述的生活經驗中,他已經吸取了一些極為寶貴的知識,這些知識除了經由失敗之外,別無其他的方法可以獲得。
拿破侖·希爾自己的經驗已經令他相信,隻要我們一旦了解之後,失敗的“啞語”是世界上最容易了解及最有效果的語言。拿破侖·希爾幾乎忍不住要說,它就是宇宙通用的語言,當我們不去聆聽其他語言時,大自然就以它向我們呼叫。
拿破侖·希爾很高興曾經經曆過這麼多次的失敗。
它使他獲得勇氣,使拿破侖·希爾能夠去做在保護之下所永遠不敢去做的事情。
隻有在把挫折當做失敗來加以接受時,挫折才會成為一股破壞性的力量。如果把它當做是教導我們的老師,那麼,它將成為一項祝福。拿破侖·希爾本人深信,“失敗”是大自然的計劃,它經由這些“失敗”來考驗人類,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失敗”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嚴格考驗,它借此燒掉人們心中的殘渣,使人類這塊“金屬”因此而變得純淨,使它可以經得起嚴格考驗。
且讓我們記住:命運之輪在不斷地旋轉。如果它今天帶給我們的是悲哀,明天它將為我們帶來喜悅。
6.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很多人也許會迷惑,為什麼行動不一定會得到成果,但毫無疑問地,用積極心態行動卻是取得成就的前提。成功的動力來自欲望、熱情與信念。因此,請切記這條成功法則:行動是最重要的,它能強化我們的積極心態,而這正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盡管你不一定會成功,但采取行動是最重要的。
英國前著名的首相本傑明·迪士累利曾指出,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是絕無滿意的結果可言。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承認:“我其實沒有什麼輝煌燦爛的功績。隻有一點令我自豪的是:凡是我覺得應該做的,我就去做……而當我決心做後,我便著手去做了。”
訂立目標,規劃人生,隻不過是理論,紙上空談,而沒有行動便沒有結果。理論都是好東西,但是如果不能依附於行動上,那隻是一種空談。人隻要活著,便必須考慮行動。
人生最基本的現實規則之一就是,沒有智慧基礎的行動是無用的。但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使空有知識和智慧,如果沒有行動,一切仍屬空談。行動與充分準備其實可視為一體的兩麵。人生必須適可而止。做太多的準備卻遲遲不敢行動,最後隻是徒然浪費時光而已。也就是說,事事必須有節製,我們不能落入不斷演練、計劃的圈套,而必須認識現實:不論計劃多麼周詳,也不能發生意外。
美國成功學家林格的一個朋友,想投身服務業,因此作了一個偉大計劃。他每天麵對電腦,至少計劃了2年,完全不顧這2年中他要進入的服務業早已有了多少改變。有一天,林格拜訪了他。他剛修改完預測數字,因此很興奮地說:“你知道嗎?電腦太神奇了。我隻要改變現金流量表上的一個數字,其他所有數字電腦都會自動修改。太不可思議了。”
聽他說完,林格隻冷冷地接了一句“是很不可思議。不過你的代價也不低,還沒開張就要宣告破產了。”
這位友人犯的毛病就是讓旁枝末節阻礙了他的思考,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他被他電腦的容量和自己操縱電腦的能力所眩惑,而忘記了真正的目的。他的出發點不真正是做現金流量控製專家,而是進入服務業。計劃非常重要,是獲得有利結果的第一步,但是計劃非行動,也無法代替行動。
有一句俗話說:“好主意一毛錢可以買一打。”我們也知道不但一個想法便能改變世界,而且有很多人真的用自己的想法改變了世界。為什麼有的主意被人譏嘲,有的卻受到重視?其中的區別便在於後者除了想法外,也附加了行動。最初的想法隻是一連串行動的起步,接下來便有第二階段的準備、計劃和行動予以配合。
林格演講時,時常對觀眾開玩笑地說,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聯邦快遞,其實是他發明的。他不說假話,他的確有過這個主意。但是我們相信世界上至少還有一萬個和他一樣的創業家,也想到過相同的主意。20世紀60年代,林格剛剛起步,在全美國為公司做撮合工作,每天都生活在趕截止日期、並在限時內將文件從美國的一端送到另外一端的時間縫隙中。當時林格曾經想到,如果有人能夠開辦一個能夠將重要文件,在24小時之內送到任何目的地的服務,該有多好。這想法在他腦海中駐留了好幾年……一直到有一個名叫弗烈德·史密斯的家夥真的把這主意轉換為實際行動。
這個故事的教訓應該是:成功地將一個好主意付諸實踐,比在家空想出一千個好主意要有價值得多。
行動是件了不起的事。隻要一個人行得對,他就會越來越喜歡行動。
想要做一個進取的人嗎?先從行動開始。
美國著名成功人士詹姆·威廉斯也說,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他的態度:“與其興之所至才擊節高歌,不如先引吭高歌帶動心情。”
行動不僅帶來回饋和成就感,也給人帶來喜悅。忙著做一件事,是建設性的行為,在潛心工作時所得到的自我滿足和快樂無其他方法可取代。這麼說來,如果你尋求快樂,如果你想發揮潛能,就必須保證積極行動,全力以赴。
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把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過了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會回來折磨他們。
因此,請記住下麵兩種想法:
(1)切實執行你的創意,以便發揮它的價值,不管創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獲。
(2)實行時心理要平靜。初步估計會遇到的困難,做好心理準備。
你現已經想到一個好創意了嗎?如果有,現在就行動。因為行動能幫助你完成人生偉業。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標,認真製訂各個時期的目標。
但如果你不行動,還是會一事無成。在美國有這樣的一個人:此人一直想到中國旅遊,於是定了一個旅行計劃。他花了幾個月閱讀能找到各種材料——中國的藝術、曆史、哲學、文化。他研究中國各省地圖,訂了飛機票,並製定了詳細的日程表。他標出要去觀光的每一個地點,連每個小時去哪裏都定好了。這個人有個朋友知道他翹首以待這次旅遊。在他預定回國的日子之後幾天,這個朋友到他家做客,問他:“中國怎麼樣?”
這人回答:“我想,中國是不錯的,可我沒去。”
這位朋友大惑不解:“什麼?你花了那麼多時間作準備,為什麼到現在還沒走,出什麼事啦?”
“我是喜歡製定旅行計劃的,但我不願去飛機場,受不了。所以待在家裏沒去。”
苦思冥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是不能代替身體力行去實現的。沒有行動的人隻是在做白日夢。行動是化目標為現實的關鍵步驟。
美國演講家查爾斯41歲時發現自己重新開始生活。他當時住在紐約,為長老會效力,負責該教會的傳播計劃。在那之前的4年裏,他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海灣一帶活動,一到晚上就對成千上萬的人們演說。其中的3年裏他也主持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網絡裏的每周節目《向上看與生活》。
但查爾斯卻失去了信仰。
查爾斯19歲就進了教會,可是到了現在才意識到自己懷疑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許多東西事與願違,因為太想相信,他的思想提出了挑戰,最後駁斥了自己相信的一切。於是,他決定必須離開教會。
當時,生活好像到了盡頭。他母親由於癌症已奄奄一息,長時間疾病的折磨使得她隻剩下皮包骨頭。實際上他同所有的朋友斷絕了來往,並放棄了那些受自己影響而去傳教和加入教會的人們,一時間,他覺得自己像個叛逆者。
但查爾斯沒有什麼真正的選擇,他後來回憶道:“我不能呆在教會裏,隱瞞自己的懷疑,每天生活在謊言裏。我租了一輛車,把僅存的幾樣家什包好扔在車上,踏上了去多倫多的旅程。”
“那時確實令人苦惱,我怎樣才得以糊口?我合適幹些什麼?誰願雇用一個41歲的牧師?”
“我決定試一試寫作,我一個人住在喬治灣一幢擁有兩個房間的小屋裏,寫下了三個電視劇本,我把它們都賣給了加拿大廣播公司。”
“有位負責人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上見過我,他雇用了我,讓我當上他開的加拿大廣播公司社會事務電視係列新節目的合夥主持人,從此,我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
所以說,如果你確信自己應該改行或調換工作,當這一想法成熟時,不要再去考慮,要行動起來,不要讓這一想法去逼你,要擁有它,讓它成為冒險。請銘記這句話:“別理那些老是給予否定回答的人。”富蘭克林·羅斯福說得對:“值得恐懼的唯一事情就是恐懼本身。”
內斯美是美國華盛頓的一位高爾夫球選手,他通常打出90多杆。然後有7年的時間他完全停止了玩高爾夫球。令人驚異的是,當他再回到比賽場時,又打出了漂亮的74杆。
在這7年時間裏,他沒有摸過高爾夫球,而他的身體狀況也在惡化之中。實際上,他這7年是住在一間大約一米多高的戰俘收容所裏,因為他是一個越南戰俘。
內斯美的故事說明:如果我們期望實現目標,就必須首先在心裏看到目標完成。在這7年的日子裏,內斯美一直與世隔絕,見不到任何人,沒有人跟他談話,更無法做正常的體能活動。前幾個月他幾乎什麼事情也沒做,後來,他覺得如果要保持頭腦清醒並活下去,就得采取一些特別、積極的步驟才行。最後,他選擇了他心愛的高爾夫課程,開始在他的牢房中“玩”起高爾夫球來了。在他自己心裏,他每天都要玩整整18個洞。他以極精細的手法玩高爾夫球。他“看見”自己穿上高爾夫球衣走上第一個高爾夫球座,心裏想象著他所玩的場地的每一種天氣狀況;他“見到”球座盒子的精確大小、青草、樹木,甚至還有鳥;他很清楚地“見到”他緊握高爾夫球的精確方式;他很小心地使自己的左手臂維持平直;他叮囑自己眼睛要好好看著球;他命令自己小心,在打倒杆時要慢而且輕輕地打,同時記住眼睛盯在球上;他教導自己在擊打時要圓滑地向下揮杆,並且順利地擊出,然後他想象著高爾夫球在空中飛過,掉在發球區與果嶺之間修整過的草地中央,滾動著,直到它停在他所選定的精確位置。
這樣每周7天整整持續了7年,他都在心裏玩那完美的高爾夫球。從來沒有一次漏打了球,也從來沒有一次球不進洞,這真是完美的打法,這位球員每天用整整4小時的時間來打心裏的高爾夫球,結果頭腦一直很清醒。
他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你想要實現目標,在達到之前,心中就要“看見目標完成”。
如果你想獲得加薪、在公司獲得較大的機會、較好的職位、你夢想的房屋等,那麼鼓勵你仔細地重讀這個故事。每天花幾分鍾遵守精確的步驟,這樣你向往的那一天終會到來。那時候,你將不僅“看見到目標完成”,而且會“達到想要的目標”。
曾有許多人計劃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一位記者對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作了采訪,隻有一個人說出了“我要”。那個人是一個年輕的美國人,這位記者問他:“你是不是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呢?”這位美國人朝他看了一下,然後說:“我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最後隻有一個人登上了北麓。他就是那位說出“我要”的人。因為隻有他“看見目標完成”。
不管是尋找一個較好的工作、較多的財產、永久與快樂的婚姻,還是其他什麼事,我們都必須在達到想要的目標之前,先看見目標完成。
當你的眼睛看著目標時,達到目標的機會就會變得無限的大。真的,不管你見到勝利或失敗,這項原則都能適用。
在帆船時代,有一位船員第一次出海。他的船在北大西洋遭到了大風暴。這位船員受命去修整帆布。當開始爬的時候,犯了一項錯誤,那就是向下看。波浪的翻騰使船搖蕩得十分可怕。眼看這位年輕人就要失去平衡。就在那一瞬間,下麵一位年紀較大的船員對他叫道:“向上看,孩子,向上看。”這個年輕的船員果然因為向上看而恢複了平衡。
事情似乎不順的時候,要先檢查一下你的方向是否錯誤。形勢看起來不利的時候,要嚐試“向上看”,應用上麵說過的原理,再加上我們下麵要討論的原理,你就會達到目標。
把目標適當地寫在一張或多張卡片上。你要把它寫得清清楚楚,以便於你閱讀每一行中的每一個字。將這些卡片保護好,並隨時把這些目標帶在身邊。每天都要複習這些目標。但別忘了:行動才是我們的目標。火車在以每小時100裏的時速前進時,能洞穿5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壁。這就是你的寫照。請現在就開始去取得行動的勇氣,衝破介於你跟目標之間的種種阻礙與難關吧。
建功立業的秘訣實際就是“行動”。自我發動法實際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無論怎樣,當“立即行動”這個警句從你的下意識心理閃現到意識心理時,你就應該立即行動。建功立業的秘訣能把一個人的消極態度轉變為積極的態度。通過它,一個人可以把令人煩惱的一天變成令人愉快的一天。
平時就要養成這種習慣:用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對某些小事情做出有效的反應。這樣,一旦發生了緊迫事件,或者當機會突然到來時,你同樣能做出強有力的反應,立即行動起來。
假如你有一個電話應該去打,但由於拖延的習慣,你沒有打這個電話。當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進入你的意識心理時,你就會立即去打這個電話。
假如你把鬧鍾定在上午6點。然而,當鬧鍾鈴響時,你睡意正濃,於是起身關掉鬧鍾,又回到床上去睡。久而久之,你會養成早晨不按時起床的習慣。但如果你聽從“立即行動”這一命令的話,你就會立刻起床,不再睡懶覺。
威爾斯是掌握了建功立業秘訣的多產作家。他力圖不讓任何一個機會溜掉。當他產生了一個新的靈感時,便立即把它記下來。即使是在深夜,他也會這樣做。他的這個習慣十分自然,毫不費力。對於他來說,這就像是你想到一個令人愉快的念頭時,你就不知不覺地笑起來一樣。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由於這種習慣,他們可能出門誤車,上班遲到,或者更重要的——失去可能更好地改變他們整個生活進程的好機會。曆史已經記錄了有些戰役的失敗僅僅是由於某些人拖延了采取有利行動的良機。
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