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由於各種原因,我們難免陷入一些尷尬的局麵。為此,會覺得心慌意亂,手足無措,這樣事情隻會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帶給自己和他人更大的麻煩。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巧妙地運用偷換概念的幽默技巧來表達潛意識意圖,在輕鬆的氛圍下把問題處理掉。
一天,一位年輕的老師匆匆忙忙趕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麵前說:“陶先生,我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訴您,有些人把戀愛當飯吃,必須整頓才好。”
陶先生一聽,略微沉思了一會說:“將戀愛當飯吃,這不錯,我不反對。”
年輕老師聽了一愣,說:“先生,您不是在說笑話吧?”
“不,我不說笑話,我說的是老實話。”陶先生堅持說,“您一天吃幾頓飯?每頓吃幾分鍾?”
“三餐,每餐十分鍾。”
“三餐飯總計花多久?”
“半個小時。”
“吃飽了飯,求學做事不是格外有力量嗎?”
“那是當然的!”
“好,假如一個青年人每天隻花半個小時在戀愛上麵,求學做事又格外有力量,那不是一個很有希望的青年嗎?這樣的話,將戀愛當飯吃有什麼不好呢?”
年輕老師申辯說:“他們不是像您說的那樣,這幾個人一天到晚談戀愛,什麼工作也不願意幹,這怎麼得了呢?”
陶先生聽完,笑了笑,接著念了一首打油詩:“吃飯睡覺不高興,讀書做事不起勁,千勸萬勸不肯聽,一封情書救了命。”
年輕老師和周圍的人聽了哈哈大笑。在笑聲中,陶先生緩緩地問道:“您說的那些人是不是這樣?”
陶先生在這裏運用的是偷換概念的幽默說法,順著對方說的比喻不恰當的話,先肯定“戀愛”是“對的”,偷換了對方的意思。然後把對方錯誤的比喻巧妙地換了幾個字,結果恰當地變為另一種意思,這樣說話,風趣幽默,又很有說服力。
如果你嚴肅地就某一個話題批評某個人,他即便知道自己錯了,心情也是不舒服的。如果能用偷換概念的幽默手段,讓對方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自己的錯誤,那麼效果必定好得多。概念被偷換了以後道理上能講得通,但這種“通”不是“常理”上的通,而是另一種角度上的通,正是這種新角度的觀察,顯示了說話者的機智和幽默。
感悟:
在各種緊張、尷尬的場合中,偷換概念的幽默能使大多令人不快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愉悅而輕鬆,使對立衝突、一觸即發的態勢轉為和諧與融洽,因此說,偷換概念是一種有效的氣氛緩和劑。
答非所問:妙語驚人的幽默技巧
答非所問指答話者故意偏離邏輯規則,把對方提出的問題巧妙地引向與原來的思路迥然不同的方向,雖然在形式上響應了對方的問話,實際上並沒有直接回答對方提問。答非所問並不是思維混亂,而是用假錯的形式,在情節衝突時避免挑起不諧調因素相交的手法之一,具有明顯的幽默效果。
生活中,我們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事情,當你問某人話的時候,他的回答與你的提問毫不相幹且又充滿幽默,往往能帶來一場令人捧腹的哄堂大笑。
某人在一次出差的時候,心理惦記著家中的妻子,於是打電話回家。聽到妻子接電話的聲音,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你現在在做什麼?”妻子回答說:“我正在和你通電話啊。”
妻子有意識地答錯丈夫所提出的問題,以答非所問的方式給丈夫帶來風趣的幽默。
答非所問的方式很講究技巧,它意在表麵上某種形式的關聯,不留痕跡的閃避實質層麵,有意識地中斷對話的連續性。這種幽默的表達技巧,可以讓人跳出被動局麵的困擾。
在一次聯合國會議休息時,一位來自發達國家的外交官問非洲國家的一位大使:“貴國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
非洲大使答道:“跟貴國一樣,每人死一次。”
外交官的問話是針對整個國家而言,通過對非洲落後麵貌的諷刺來進行挑釁。非洲的大使並沒有理會外交官問話的要害點,而是故意將死亡率針對每個人,頗具匠心的回答,不僅有效地回敬了外交官的傲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而且還營造了別樣的幽默。
有個愛纏人的先生盯著小仲馬問:“您最近在做些什麼?”
小仲馬平靜地答道:“難道您沒看見?我正在蓄絡腮胡子。”
那位先生問的是小仲馬最近做了哪些重要的事,小仲馬自然也懂得對方問話的意思,但他偏偏答非所問,用幽默暗示那位先生:不要再糾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