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死後四年,張宗昌也緊跟著去了。表麵上看張作霖的死對張宗昌好像沒有什麼影響,但事實上如果張作霖不死,以張作霖重情重義的個性,再加上聯合張宗昌以自保的利益需要,他是一定會讓張宗昌率部返回東北的,那麼張宗昌就有了立足之地,也就不會有這樣的飛來橫禍。
除了張宗昌以外,另一個招致飛來橫禍的是孫傳芳。孫的口碑要比張宗昌好很多。在張作霖死後,其所部並沒有隨張宗昌一起為搶奪立足之地向張學良開戰,而是審時度勢投降了閻錫山,孫傳芳自己則隨著張學良進入了奉天。由於部隊還在閻錫山那兒,隻要有機會孫傳芳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東北易幟時,孫傳芳極力主張東北應保持張作霖時的半割據狀態,以日本為靠山,伺機再度進關,與蔣介石爭奪天下,由於孫的主張與楊宇霆的主張極為接近,因此兩人走得很近,楊被誅後,孫擔心禍及自身,逃往大連,此處有水路可隨時出逃。孫在大連時,仍多次建議張學良固守東北,以圖東山再起。1930年中原大戰的時候,閻、馮、桂倒蔣,孫傳芳力勸張學良與閻、馮、桂取一致行動,這樣孫傳芳就會有很大的機會複出,隻是張學良後來選擇了支持蔣介石,使孫傳芳複出的目的沒有達到。九一八事變之後,孫傳芳在東北無處安身,逃回了天津,在天津的日本勢力岡村寧次利用同窗關係多次登門造訪,動員孫出任偽職,被其嚴詞拒絕。為避免政事紛爭,孫後來皈依佛門,借以超脫凡念。1935年11月13日,軍統局利用被孫傳芳處決的施從濱之女將孫傳芳刺殺身亡,終年51歲。
孫傳芳與張宗昌兩人性情大異,一個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知書達禮;一個起身於草莽之中,粗野蠻橫。兩人因為利益的原因互為對手,打了好幾年的仗,又因為利益的原因結成同盟,互相支持。最終殊途同歸,末路狂奔,真可以說是一對生死冤家。即便是他們的死,也死得與別人不一樣,都是被刺身亡。
當年孫傳芳處決施叢濱的時候,施叢濱為張宗昌最得力的手下,任山東軍務幫辦兼第二軍軍長。當時孫傳芳與張宗昌在戰場上拚得你死我活,為鼓舞士氣同時也是為泄私憤,竟然下令將被俘的施叢濱予以槍決,屍體暴曬多日,不準收斂。時施叢濱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無端遭此厄運,引起很多人的歎惜與同情。命運弄人,讓孫傳芳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兩年以後,孫傳芳就不得不與張宗昌結盟並結拜為異姓兄弟,攜手共抗強敵。此時他一定很後悔處決了盟軍中的得力幹將施從濱。更讓他後悔的是,十年以後他還是死在了施叢濱之手。施的女兒施劍翹有感於父親慘死,立誓報仇,她偽裝成天津居士林的佛教信徒,終於覓得良機刺殺了時任居士林佛教會理事長的孫傳芳。
張宗昌跟孫傳芳也非常相像。當年與馮玉祥作戰時,誘降了鄭金聲部下薑明玉,從而逮捕了鄭金聲。鄭金聲為馮玉祥的同學,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麵軍副總指揮兼前敵總指揮。張宗昌不顧眾人勸阻,也與孫傳芳一樣斷然下令將其槍決,於1927年11月6日在濟南警察廳後院將其殺害。鄭金聲的兒子鄭繼成立誓報仇,在韓複渠的幫助下將張宗昌引誘到濟南,連開三槍將其擊斃。
軍閥混戰時代,今日為敵,明日就有可能為友;今日風光,明日也有可能倒台。孫傳芳和張宗昌的末路狂奔,一方麵固然是自己快意殺戳埋下了禍根;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張作霖的被炸而失去了靠山,從此一蹶不起。失去了武裝的軍閥跟平常人沒有兩樣,當其末路狂奔時,一定想到了過往的崢嶸歲月,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是否還會做出當年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