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聞名的禮儀之邦,幾千年的燦爛文明,教育出無數謙謙君子。禮貌儀態,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程度,使人感覺到對自己的尊敬,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很微妙的講究與學問。
中國有句古老的俗語,叫做“禮多人不怪”。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就業謀職的辦公室裏,人們可接受一個相貌平平,才能平平的人,但卻不能接受一個不拘禮儀的人。一個不懂禮數,不講禮貌的人,很難想象能獲得過人的前途和明顯的升遷。
“請”、“對不起”、“請多多關照”、“謝謝你”是化幹戈為玉帛的法寶。不要以為天天相見,熟識至極的同事間就可以省略這些“客套話”,隻有因出言不遜,少禮缺教而得罪人的,卻沒有因禮貌而遭人怪的。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事實上,同事相交,以禮相待固然重要,但即便得理也仍要有禮、有節,這樣才能真正穩固地立於同事間、人群間、天地間……
人生如戲,工作單位是一個大舞台,演戲的人不僅要台上功夫過硬,台下功夫也少不了查漏補缺,打點準備。
隻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獲得掌聲與喝彩。
很多“走紅”的“演員”常會利用台外的時間進行相關活動,希望回到台上後可以討回些好處。例如:陪同事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門、聚聚餐。
中國人串門子落座之後常愛說這樣一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實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個明顯例子,會唱台下戲的人常常無事也登“三寶殿”。平日常注意與人保持聯係——哪怕是一個電話也好,讓別人知道,他們在自己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顯得太過功利主義,未免惹人反感。一個很久未與你有聯係的昔日同事,突然打電話請你幫他貸筆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僅是為難,還有極大的不快吧?
在8小時之外你可以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強聯係溝通,看來還是必要的。但在具體處理上一定要把握分寸感,懂得做客的學問。免得落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太不拘小節,讓主人反感,充當了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
當然,同事應酬中沒有永遠的主人、永遠的客人,做個懂禮之客固然重要,做個能得體待客的主人也要緊得很。事先得知同事來訪,要提前“灑掃門庭,以迎佳賓”,並準備好茶具、煙具。客人進門後,要熱情迎接並請上座。如果客人是從遠道而來,要問問是否用過餐。對一般客人,在飯前隻給煙茶就可以了,茶壺可以放在桌上。
與同事相處,太遠了當然不好,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讓人說閑話,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誤解,認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說,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難得的和最理想的。
與同事交往應避免的錯誤
俗話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亂邦。”所以老於世故的人,對人總是唯唯諾諾,可以不開口的,就盡可能做到三緘其口。
在同事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也有之。在複雜的環境下,不注意說話的內容、分寸、方式和對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禍從口出。人隻有安身立命,適應環境,才能改造環境,順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說話小心些,為人謹慎些,使自己置身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動權,無疑是有益的。況且,一個毫無城府、喋喋不休的人,會顯得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
有的人口齒伶俐,在交際場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無遮攔,說錯了話,說漏了嘴,也是很難補救的,敢說話應講究“忌口”。
否則,若因言行不慎而讓別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禮貌的,也是不明智的。
在與同事交往時必須注意避免以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