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如何為同事辦事(2)(2 / 3)

在一個單位中工作,難免會有得罪他人之處,如果被你得罪的人是“小人”之輩,你不得不防他在領導麵前進你的“讒言”。

1.先發製人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語告“黑狀”的人,為了使自己編造的“小報告”發揮陷害人的功效,總是要研究人們的心理。他們這些人在陷害人的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到這樣一個規律,即:從總體來說,人們往往對第一印象來得深刻,一經形成,常常會積澱為一種思維上的定式。比如說,某人對張三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既沒有好感,也沒有惡感。如果在這時,有人對他說張三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軌、道德敗壞等等,那麼,他即使是對於該人的話並不言聽計從,可是,在內心深處卻著實對張三的人品如何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心理上也對其呈現出惡感的苗頭;以至張三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為之辯白,說那些攻擊張三品行的話語純係無中生有,顛倒黑白,這時,已經大大落後了。因為,這些觀點同前麵形成的第一印象發生了衝突,所以,很難入腦;除非這個後來的印象特別強烈,或是不斷地進行多次重複,才有可能改變或是衝淡先前的第一印象。這就好比是一張白紙,第一筆畫上去總是清清楚楚,若要在畫過的紙上染畫一幅,那麼所耗的力氣則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原先紙上已形成的影像也很難完全徹底地消除。

那些善於製造“小報告”的人正是抓住人們的思維和心理上的這一特點,想方設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發製人。而被“暗箭”傷害的人往往由於疏於防範,棋輸後手,所以大多處於辯誣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連辯誣的機會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們知道,先發製人的厲害,在於告黑狀的人搶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誣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積極進行自我保護,或者是一聞風吹草動,就積極行動起來,自己搶奪了先手,局勢豈不完全改觀了嗎?所以,對於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每個人來說,要做到克敵製勝,就不能總是“棋行後手”,也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在那些打“小報告”的惡人告“黑狀”之前,搶奪先機,從而擊敗流言蜚語對自己的造謠和誣蔑。

2.針鋒相對

采取“針鋒相對”的對策防範和反擊“小報告”最為關鍵之處是選準目標,並且針對滋事生非的小人的逆行,采取公開論戰的方法,對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語進行大膽揭露和堅決批駁,貶斥其所做的這種卑劣行為。這就要求:

首先主動出擊,把所發生的事情的原委詳細客觀地公布給大家,使人們對此都有一定知曉;其次,與打“小報告”的人進行公然論戰把客觀事實與那些偷偷摸摸上報的“黑材料”以及背後的各種不實之辭等都擺到桌麵上來;再次,幫助和引導人們把正確的客觀事實與“黑材料”相互對比、推敲,進行參照。這樣一來,那些所謂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報告”、“證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虛實也就昭然若揭了。

3.讓第三者說話

利用第三者來對付小報告,可以給人們一種真實可靠的印象。

漢武帝是個能幹的皇帝,但到晚年,也變得糊塗起來。他任用一個名叫江充的無賴,江充為了自己私利,製造了一起起冤假錯案,最後冤案造到了太子頭上,說太子詛咒武帝,並在太子府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說不清楚,惱恨江充,便把江充殺了,但自己也隻好逃亡在外。

漢武帝的晚年,疑心病極重,以為周圍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這一點,誣陷太子,在這種情況下,要當事人自己去辯誣,已無可能。這時,有一個叫令狐茂的山西上黨人,上書漢武帝指出太子無辜,江充奸詐,並舉出曆史上種種事例,希望武帝勿要聽信讒言。這樣,才使漢武帝有所覺悟。不過,那時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殺害了。

如果沒有比較超脫的旁觀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讒言是很難被拆穿的。

4.不給小人以把柄

奸佞之人打“小報告”、“告黑狀”“誣陷他人”,總是想方設法抓住被侵害者身上的一點把柄,然後無限誇大,使勁攻擊。

然而,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為人辦事都做到實事求是,口說老實話,身行老實事,襟懷坦蕩,正直無私,做一個值得信賴、值得重用的人,那麼,奸邪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心,讒佞之徒也難以抓住打“小報告”誣陷害人的把柄,因而,也就遠離了一切罪惡之源,避免了禍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