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如何為下屬辦事(3)(3 / 3)

然後就按此采取行動。

3.征求下屬的建議,問他們希望你怎麼做

不要問隻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問題。如果問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不快,別人很可能隨口附和你。但他們對你的看法卻不會有所變化。

如果你讓別人有機會告訴你,他們如何看待你和你的所作所為,反過來他們也會給你提供一些信息,幫你更有效地領導他們,更好地與他們共事。最終,他們對你的看法也會改變。但這需要一定時間,如果你過去事情做得太絕,或者別人懷疑你的動機,別人改變對你的看法的時間也就更長。

講分寸是獲得人緣的準則

社會上通行為人處世不得罪人的原則。不得罪人的好處是人所共知的。在社會上說話辦事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和尊嚴,自己的利益和尊嚴也不會輕易遭到別人的損害。有些領導自以為心腸不壞,不料在社會上走過一段曆程之後,卻發現自己不知何故得罪了不少人,這些人往往會在你正常工作時從中作梗,挖牆角,甩磚頭,明裏暗裏破壞你的利益,損害你的名聲。細究起來,多半是因為你在平時為人處世和說話辦事時不講分寸,得罪了人的緣故。

如果檢討一下自己的言行,在某些環節上亂了分寸,多半是情緒使然。切記情緒這東西是不值錢的,它不會給人帶來太大的好處,卻常常給自己招來禍端。而分寸更像一種理智,一種時刻都能為自己留餘地的理智,一種知何時進也知何時退的理智。

有次歌德在一條羊腸小徑上遇見一個對他存有偏見的男士,這位男士看見歌德便說:“我從不給傻子讓路!”

歌德不以為忤,僅微微一笑,說:“而我正好相反。”然後側身讓那個人先過。

歌德如此做法,不僅避免兩人針鋒相對,也使自己贏得了上風。

在一些社交場合,會麵臨一些難以對付的人提出的難於回答的問題。比如,英國首相威爾森在發表競選演說的講話剛進行到一半時,突然有個搗亂者故意高聲打斷他:

“狗屎!垃圾!”當眾把他的話貶得一文不值。威爾森畢竟是威爾森,麵對如此尷尬的場麵居然還沉得住氣,隻見他微微一笑,非常平靜地說:“先生,請不要著急,我馬上就要談到您提出的髒亂問題了。”那個搗亂者被他這一幽默而又充滿諷刺的話弄得麵紅耳赤,啞口無言了。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先生也慣於用這種方法擺脫尷尬的局麵。據說,丘吉爾在脫離保守黨加入自由黨後,一位反對他的婦女對他說:“丘吉爾先生,您有兩點我不喜歡。”

“哪兩點惹您不高興,夫人?”丘吉爾問。

“您執行的新政策和您嘴上的胡須。”

“請注意,”丘吉爾彬彬有禮地答道,“您可有機會接觸到其中的任何一點嗎?”

這樣巧妙地轉換話題後,既顯得幽默,又不卑不亢地回應了那位夫人對他的指責。

一般領導人盛怒之下,會拿起杯子往地上摔。認為充其量也隻不過是自己損失幾個杯子而已。

可是,一般社會的現象又如何呢?某些領導盛怒時往往忘了自身形象,忘了得罪人、忘了失去人緣可能會對自己帶來的損害。平日相當友善的領導,雖不致於大吼:

“殺掉那家夥!”但個人的立場和利害關係,至少也會演變成“辦事不靈”的結果。有些人為了自己和公司的前途,不得不得罪別人。但要知道對於職場來說,“得罪人”意味著調職、冷凍、開除等人事變動的宣告。“得罪人”就是代表對方的拒絕往來或“關係凍結”。

尊重既包括自己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又包括自己尊重自己,說白了也就是他尊和自尊兩方麵。他尊就是渴求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注意、承認、接受、賞識,從而使自己有尊嚴、有地位、有威望;自尊則是渴求通過信心、獨立、支配、力量、能力、成就來體現自我存在的價值。

人的尊重需要一旦因有失分寸而受挫折,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助感,或使其失去信心。其實,人在社會上立足,與人交往,其本質就是在相互往來中注意得到人的尊重。想得到尊重,在社交中就不能隨心所欲、粗俗無禮,就必須盡可能地按照別人能夠接受、感到滿意或愉快的方式而有分寸地與之交往。分寸是成功交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