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有心理障礙的人是按照邏輯規律看待心理問題,雖然是錯的,卻讓人感覺對。所以心理病人總是愛辯論,明明自己是個從沒接觸過心理學的門外漢,隻要他感覺到心理醫生與他說的不符,就敢於以一個內行的姿態跟專業的心理醫生爭辯。如果是物理學,外行人絕對不會和物理老師爭辯物理問題。即使要爭辯,物理老師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辯倒門外漢。但心理病人隻要爭辯起來,別說是一般心理醫生,就是精通心理的心理專家也辯不過他。所以心理醫生也不尚爭辯。心理學上把病人的辯論意識稱為“阻抗”,如果阻抗不太嚴重,心理醫生要用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消除病人的阻抗;如果阻抗嚴重,就無法消除,心理醫生就不再消除,隻能信不信由你,治療就此終止。
其實並不是心理醫生絕對辯不過心理病人,隻是病人如果絕對不信,你辯過他也沒有用,如果他要被你駁得啞口無言,他就會生氣,甚至暴跳如雷,要找院長告狀。他們寧可氣得暴跳如雷,也絕對不會再接受你的治療。心理醫生的目的是治療病人,既然已注定治療是失敗的了,何必要再爭辯下去呢?所以這時醫生就停止爭辯,不再說什麼了。這就會讓心理病人認為醫生被駁得啞口無言了。
因而心理醫生要跟心理病人辯論,失敗的注定是心理醫生。但心理病人的辯勝就是辯敗,而且是自己最大的失敗。如果對心理醫生不是辯,而是信,堅定不移地按照心理醫生的指導去做,就能突破心理障礙,消除心理疾病,這才是自己最大的勝利。
心理醫生最大的苦惱就是不能治療自己家人的心理疾病,未必能處理好自己的家庭問題。原因在於心理醫生的家人不僅不信心理,而且本能地反感心理、排斥心理,隻有辯,沒有信。心理醫生即使是個知名的心理專家,病人往往都千裏迢迢,慕名來家求診,而自己家人卻絲毫不覺得他有什麼高明之處,如果遇到什麼問題和糾紛,他們願意以家庭成員的角色,平等地討論這個問題,一旦他們發現心理醫生的話帶了心理成分,他們就會說你要給他們上政治課,頓時打住,不願與你再談,連以家庭成員的角色,平等談論的權力都被剝奪。你的講解再怎麼有效,他們拒而不聽,你的書寫得再好,他們從來不看,鐵板一塊,水潑不進。如果家人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本來既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千裏求醫,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療,而家人卻寧可天天受苦,也不會讓自家的心理專家來治療。心理醫生給別人治療心理疾病得心應手,療效非凡,往往麵對自己家人的心理疾病卻束手無策。心理醫生天天給別人排解家庭糾紛,卻未必能處理好自己的家庭問題。所以心理醫生出現家庭不和,夫妻離婚,都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心理疾病的治療是靠心理病人自己,心理醫生隻能教給他正確的方法,解決夫妻雙方的事,光靠心理醫生單方麵的努力是不行的。而心理醫生的家人無不跟心理醫生對著幹,隻能讓心理醫生束手無策。作為一個醫生,最苦惱的莫過於自己家人得了病而沒能力救治,而心理醫生明明有能力救治,卻不能救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人受苦,其苦惱更加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