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如何提升你的社交深度(7)(3 / 3)

由於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用來交往的時間越來越少,這就需要對交往的對象進行有效選擇。對那些無足輕重的人,保持一般意義的交往即可;而對那些關鍵性的朋友,你就該深入交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千萬不要為狐朋狗友浪費太多時間。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子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一個普通人的朋友絕大部分肯定也是普通人,一個貴族自然很少有平民朋友。劉禹錫的《陋室銘》有一句名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一個人從社會的底層逐漸走到上層,朋友圈子也在不斷更新。高層次的朋友不斷進來,低層次的朋友不斷出局。這不是所謂的"嫌貧愛富",而是形勢使然。"苟富貴,勿相忘",這是很多人都不願放棄的信念,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地位的變化,就如魯迅著名小說《故鄉》中的"我"看到"閏土"時,再也找不到兒時那種美好的感覺了。

朋友是在變化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苟富貴,勿相忘",自然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可是隨著人的變化,如果朋友不能保持同步前進,相互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朋友也就不能成為朋友了。

為什麼有的朋友越交越好,而有的朋友卻越交越差呢?這就是因為所謂的交際價值。雙方的交際價值不斷增加,雙方的關係就會越好。如果雙方的交際價值差距越來越大,好的方麵付出很多,差的方麵卻也獲取很多,這種關係是很難維持的,因為交際的價值不對等。

因此,如果好朋友之間逐漸變得陌生,那麼他們之間的交往就會出現不對稱現象,朋友之間會出現溝通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就變成了陌生人了。

要想交到知心朋友,談何容易!像俞伯牙和鍾子期那樣的知音世上實在是少之又少。

俞伯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琴家,而鍾子期是最優秀的音樂鑒賞家。俞伯牙撫琴時,鍾子期通過聽他的琴音,就知道俞伯牙心裏所想。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誌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時而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我們現在聽到《高山流水》,就是根據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交往的故事創作出來的。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真正有交際價值的朋友也不易得。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朋友,可是稱得上知己的能有幾個呢?所以有人感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己是那種在思想上能夠產生共鳴的人,盡管難得,可是我們還是要努力尋找。因為如果得到一位知己,對自己的前途和事業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要想結交知己,必須懂得以情感人。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為什麼要跟隨一個"四處流浪"、"兵不滿於,將乃關張趙雲"的大耳朵劉備?就是因為劉備能夠三顧茅廬,前兩次劉備到隆中見諸葛亮,由於諸葛亮不在家,沒能見到。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就不會再去了。但是劉備不是一般人,他懂得以情感人的道理,隻要自己付出真情,就一定能得到高人相助,完成自己的宏圖大誌。所以劉備三顧茅廬,一定要見到諸葛亮,請他出山輔助自己。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各第三次去時,恰好諸葛亮在家。可是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沒有讓人叫醒諸葛亮,而是恭恭敬敬地等諸葛亮醒來。其問,張飛關羽建議劉備強行叫醒諸葛亮,但是劉備不同意,一直等到諸葛亮自己醒來。

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向他請教安定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可是諸葛亮不同意,於是劉備又用淚水感動了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

劉備就是這樣得到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世忠臣。

正是有了諸葛亮的輔助,劉備才能在三足鼎立的局勢中占據一方之地。

以情感人,能得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臣子,當然也能夠得到知音。

朋友在管用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所以,應該抱著這樣的心態去交朋友:能成為好朋友的盡量不成為一般朋友,能成為一般朋友的盡量不失去朋友,不能成為朋友的盡量不成為冤家。

做少數人的好朋友,做大多數人的朋友,也就是說,好朋友在精,普通朋友在廣,因為你不能預料到什麼人會在什麼時候給你關鍵性的幫助。所以,在交到幾個好朋友的同時,要廣交天下友,做大多數人的普通朋友。

廣交天下朋友的時候,要對所交的對象按重要性進行等級排序,重要的人排在前麵,不重要的人排在後麵,對排在前麵的,投入的感情和精力相對多一些,對排在後麵的,投入的感情和精力相對少一些。

古井集團董事長王效金就是這樣做的,他按照朋友的職業,把朋友分成不同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