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夠成功必有其過人之處,一個企業也是如此。蒙牛能夠"跑出火箭的速度",關鍵就是因為在蒙牛創建之初就彙聚了一批人才,而這些人才都是當時中國內地乳製品行業中的佼佼者。
牛根生是從伊利辭職後創建蒙牛的,至於辭職原因現在已為公眾所熟知,即受到了伊利前任總裁鄭俊懷的排擠。
據了解,當初和牛根生一起創建蒙牛的幾個人分別是伊利原液態奶總經理楊文俊,伊利原總工程師邱連軍,伊利原冷凍事業部總經理孫玉斌,伊利原廣告策劃部總經理孫先紅。
在蒙牛成立之初,牛根生在伊利的一批老部下就紛紛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其中不乏伊利各事業部門的經理級人物。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因為麵對"無工廠、無奶源、無市場"的三無情形,沒有人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這些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蒙牛,因為他們相信牛根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牛根生之所以有如此的聚人的能力,就是因為他懂得散錢財以聚人才。
牛根生在伊利工作期間,因為業績突出,公司曾獎勵給他一筆錢,讓他買一部好車,而他卻用這筆錢為員工買了一輛舊東風大客車,一輛華西中客車,一輛天津麵包車和一輛大發小貨車。
也是在伊利期間,有一年,牛根生把自己的108萬年薪分給了眾人,此舉使得其直接下屬一人有了一部車。
這兩個事件隻是牛根生在伊利工作期間一係列散財之舉中的典型,也正是這樣,使得那些追隨牛根生的人相信蒙牛在取得驕人業績之後,是不會虧待他們的。所以,他們心甘情願的棄"明"投"暗"。
蒙牛集團壯大之後的牛根生也正是這樣做的。在物質方麵,牛根生的各項條件都比副手差。就拿他們坐的車來說,蒙牛的書記還有兩位副總坐的都是奔馳350,副董事長坐的是菱誌430,還有一位副總坐的是沃爾沃,牛根生坐的卻是一輛小排量的奧迪。2002年,當地政府鑒於蒙牛給社會帶來的貢獻,獎給牛根生一輛豪華轎車,牛根生硬是把這輛車讓給了一位副手。
更讓世人驚歎的當屬2005年的"捐股事件"。
2005年1月12日,"老牛專項基金"正式成立,具體內容是:作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東,集團總裁牛根生將自己股份全部捐出。具體操作分兩步走: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將股份紅利的51%贈予"老牛專項基金",49%留作個人支配,股份話語權不變。但當牛根生卸任董事長後,表決權將授予繼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百年之後,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專項基金",家人不能繼承,妻子和孩子每人隻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月平均工資的生活費。"老牛基金會"所積累之基金主要用於獎勵對蒙牛公司發展有貢獻的人員。
牛根生這種"散財聚人"之舉,印證了他常說的--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尋覓知音,珍惜緣分
交朋友既是人類自身的情感需要,也是一種社會需求。
當人類祖先從樹上下來,走出森林,就慢慢開始了由群居到獨居的轉變,開始學會用籬笆或是磚頭圈起屬於自己的地盤,當人類在自我圈起的地盤中越來越安全的同時,也越來越感覺到情感上的孤獨和力量上的弱小。
於是,人類不得不走出自己的地盤廣泛交往,在交往中尋找情感上的慰藉和力量上的幫助。彼此能給予情感慰藉、力量幫助或既能給予情感慰藉又能給予力量幫助的人,就成為朋友。如果能夠榮辱與共、肝膽相照者,就可以成為好朋友。
要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互不相識的兩個人能夠成為朋友,可以說是一種奇跡。
有這樣一則笑話:
兩個朋友在一起聊天,一個朋友說:佛說"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我們能成為朋友,要回多少次眸呀!上輩子沒幹別的,淨回眸了!
這雖然隻是笑話,但是我們應該相信,要想交到一位朋友,是要靠緣分的。雖然這種說法好像有迷信之嫌,但是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相遇是一種偶然,而成為朋友是人為的結果。兩個人相遇後,發現彼此之間存在共同愛好、共同觀點,就會交往下去。可以說偶然的相遇是前提,在交往過程中,慢慢積累感情,發展成朋友。如果能夠推心置腹,為了對方做出必要的犧牲,就會成為好朋友。
可見,交一個好朋友是需要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人被淘汰出局,最後留下來的,就是最值得珍惜的人。
金字塔原則告訴我們,處在塔尖的是稀少的一部分,而稀少則意味著尊貴。好朋友就好比是金字塔的塔尖,缺失了塔尖就不再是金字塔。我們鑄造了金字塔的塔身後,還要有一個美好的塔尖,每個人都應盡量去打造自己的金字塔塔尖,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