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處世社交的藝術(1)(3 / 3)

當林肯聽見妻子和一些人用刻薄的言辭談論這些將領時,林肯總是說:"不要批評他們,當我們處在他們的地位時,也會像他們一樣。"

如果說誰有權利批評這些人的話,這個人就是林肯了,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1861年7月4日晚上,敵方的李將軍開始向南撤退。當時全國範圍連續降雨,造成河水泛濫成災,聯軍依靠天時取得了一次勝利。

敵方李將軍帶領敗軍到達波托麥克時,河水暴漲,根本無法過去,而勝利的聯軍就在後麵追。李將軍和他的軍隊進退兩難,陷於困境。

林肯知道這正是消滅敵人的好機會,隻要把李將軍的軍隊消滅,內戰就可以結束了。

於是,林肯立即給聯軍統帥彌特將軍發出電報,要求他不用召開軍事會議,立即襲擊李軍。

林肯先通過電報發出命令,然後又派出特使,催促彌特立即采取行動……

可是彌特將軍是如何做的呢?

彌特將軍所作出的行動完全跟林肯的命令相反:他首先召開了軍事會議,對林肯的命令遲疑不決;不肯馬上行動。最後河水退去,李將軍和他的軍隊逃出了波托麥克。

林肯知道這件事後,震怒之極:"彌特這樣做是什麼用意?老天爺,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敵軍明明已經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了,隻要一伸手,我們就輕鬆把他們俘虜……在那種情形下,任何將領都能把敵人打敗,如果我自己去,已經把他捉住了。"

在沉痛失望之下,林肯給彌特寫了一封信。

自從林肯經曆過決鬥事件後,寫信時,遣詞造句都是極其謹慎的。所以1861年這封出自林肯手筆的信,該是最嚴厲的斥責了。

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親愛的將軍:

難道你不知道由於李將軍的脫逃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嗎?他本來已經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了,如果將他捕獲,再加上最近我們其他地方的勝利,立即可以結束這場戰爭。可是照現在的情形推斷,戰事將會無限期地延長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地襲擊敵軍,你又如何能再向他襲擊……我不期望你現在會有多大的成功,因為你已讓黃金般的機會消失掉了,這使我感到無限沉痛。

可以想像一下,當彌特看到這封信後,他將會作何反映呢?

然而事實上,彌特並沒有看到這封信,因為林肯並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後,從他留下的文件中發現的。

對此,後人猜測,林肯寫了這封信之後,沒有馬上寄出去。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把這封信永遠放在箱底。林肯可能想:"如果我是彌特的話,我會怎麼做呢?我現在是坐在寧靜的白宮裏,命令彌特進攻,隻要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可是如果我也親自參加了戰鬥,我也看過鮮血,聽見傷者的呼叫呻吟,我會接到命令就進攻嗎?或許我的做法會和彌特一樣。再說了,既然事已至此,我批評他又有什麼用呢?彌特會為自己辯護,認為我不了解當時的情況,從而對我產生惡感,還有可能逼迫他辭去職務。現在的情形不允許出現這樣的事情。"

根據經驗,林肯已經明白,尖銳的批評、斥責,不僅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引發不良的後果。

不直接批評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史京納經過實驗發現,在學習方麵,一隻因為做對了事而經常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一隻因行為不良而受到處罰的動物學得快。

人類也是這樣,我們用批評的方式,並不能讓別人有所改變,倒是常常引起憤恨。

另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席萊說:"我們心裏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同時,我們也非常害怕別人的指責。"

批評所引起的後果,常常會降低員工的士氣,傷害家人以及朋友的情感,但狀況並不會因此有太大的改變。

江士頓是俄克拉荷馬州恩尼德市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協調員,他的職責之一。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戴上安全帽。他說以前他隻要碰到沒戴安全帽的工人,就官腔官調地告訴他們,要遵守公司規定,必須戴上安全帽。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意見,卻滿肚子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以後,又把安全帽摘下來。

他決定采取另一種方式。當他再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他就問他們是不是安全帽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然後他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所以,工作時戴安全帽是一種自我保護,這完全是為工人著想。

結果,那些在危險工地工作的員工都戴上了安全帽,而且沒有憤恨或不滿情緒。

包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試飛員,常常在航空展覽中表演飛行。

一天,他在聖地亞哥航空展覽中表演完畢,飛回洛杉磯。飛機飛行在三百尺的高空中,兩具引擎突然熄火。由於他技術熟練,操縱飛機緊急迫降,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飛機損壞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