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吝於幫助別人,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或處理自己難以處理的事情的時候,都希望別人能想象自己的處境,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可是卻不那麼容易遂願。所以,平時要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多給別人幫助,這樣你就會處世順心,沒有煩惱,遇到困難也不怕了。
雙贏式競爭比互損性競爭好
社會充滿競爭,你在職場也好,還是在商場也好,最低風險的競爭是雙贏式的。人與人相處,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隻會陷入窩裏鬥。雙贏式競爭也叫競爭式合作,這是最高明的處世。
雙方看似水火不相容,竭盡全力火並,目的卻不是打垮對方,而是相互激發,相互利用,以便共同做大市場,進而達到共同占領市場的目的。比如世界兩大名牌飲料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雙方鬥了多年,從國內打到國外,從20世紀打到21世紀,卻誰也沒有打垮誰,雙方的實力反而越來越壯大。隻不過,"混龍鬧海,魚蝦遭殃",相當多的小牌飲料在它們的火並中失去市場,甚至銷聲匿跡了。
台灣統一集團和頂新集團的方便麵大戰,也是合作式競爭的典範。
20世紀90年代,台灣頂新集團瞅準大陸方便麵市場群龍無首的空檔,強力殺進大陸市場,推出一種價廉物美、湯料香濃的方便麵--"康師傅"。在大規模的廣告轟炸下,"康師傅"很快就變成一種家喻戶曉的名牌產品。
這時,統一集團看到了大陸方便麵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大舉殺進。它以"康師傅"為主要競爭對手,卻刻意強調自身的特色。"康師傅"走"平民化"路線,"統一麵"卻以"貴族"身份出現,注重包裝的檔次和品位。
自此,雙方輪番進行廣告轟炸,看似雙方在激烈交火,實質上挨炸的卻是大陸原有的廠家。兩強相爭,一舉壟斷了大陸方便麵市場。而許多原本很不錯的大陸方便麵品牌,卻悄然消失了。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越來越依賴對手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思考如何將壞結果強加給對手,更要考慮如何從對手那裏得到好處。這也是處世,即人際交往時需要思考的。
很多專家認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人,要想成功並且感到身心的愉快,就要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自己的競爭合作意識、角色轉換意識、形象意識、敬業意識和學習意識,等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尤以競爭合作意識、角色轉換意識和學習意識最為重要。
有人問我,當你嘔心瀝血想出一個好主意,或者你勤奮工作為公司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時,你的競爭對手卻試圖把這份功勞歸為已有。麵對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
我列出了下麵幾種方法供他參考:
用短信澄清事實
寫的信不能有任何壞的影響,短信內容一定不能讓對方產生不快。寫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委婉地提醒一下對方,自己當初隨便提出的想法,是怎樣演變到今天這個令人欣喜的樣子。在信中適當的地方,你可以寫上有關的日期、標題,可以引用任何現存書麵證據。在短信的最後要建議進行一次麵對麵的討論,這是很重要的,這能讓你有機會再次含蓄地加強一下你的真正意思:這主意是你想出來的。
誇讚對方,重申自己的作用
對這同事獨一無二的才能和見解大加讚賞,這種方法對職業女性來說特別需要。很多研究者發現,女性員工喜歡從"我們"的角度而不是"我"的角度來做事,所以她們的想法和首創就常常會被男性同事挪用。如果著眼於事物的積極一麵,你的同事也是想方設法要幹出最好的工作,而且他(她)對要做的事情有獨到的看法,也許會有助於你解決這個可能很棘手的問題。
退出爭奪戰
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種方法,或者不能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對某些人來講,這或許是最好的。你應該問一問你自己:哪個更重要,是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還是獨自擁有想出這個點子的名譽?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你正要接受一次重要的提升,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者除了"原則問題"之外其他並無妨礙。在這些情況下退出爭奪戰顯然是明智之舉,是上上之策。
最好的人際關係狀態,是人與人真誠相處、友好合作。無論什麼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這種恰到好處的效果或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