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蛋白質食物,你吃對了嗎(2)(2 / 3)

值得注意的是,超市裏出售的魚丸、蝦丸和肉丸往往名不副實,肉類比例太低,肥肉、澱粉、膠、肉味香精是主要成分,脂肪含量高,營養價值很低。雖然廉價,口感也好,但不建議選用。

微波爐高壓鍋,留住營養

雖然微波爐破壞營養、影響健康甚至致癌的說法一直存在,但這是不折不扣的謠言。微波加熱食品對維生素有破壞,但與炒、蒸煮或油炸等其他烹調方式相比,微波爐破壞營養較少而非較多。也就是說,微波爐加熱有助於保留更多的營養。至於微波泄漏損害健康或致癌的說法就更缺乏證據。

高壓鍋使烹調溫度增加至108℃~120℃,與炒、煎炸或燒烤相比,這個溫度較低,營養破壞較少。高壓鍋還能縮短加熱時間,使肉類原料快速成熟,減少營養素破壞。因此使用高壓鍋有助於保留更多營養素,值得推薦。高壓鍋不但可以用來煮肉,也可以用來做米飯或米粥。

喝奶的學問

喝奶有益,還是有害

這個問題極易回答,人類是哺乳動物,靠奶類生存是此類動物生命早期的基本特征。母乳是人類嬰兒時期的必需品,不得已時用牛奶(配方奶粉)也可以把寶寶健康地撫養大。對嬰幼兒生長發育如此重要的奶類,你很難相信它對成年人是有害的,這不符合常識。

然而,的確有人說喝奶是有害的,時不時有媒體報道一下,網絡或微信圈裏也傳來傳去。還有人貌似認真地研究過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看上去有點駭人,喝奶的害處包括致癌、高血壓等。不過,個別人的研究報告是不足以形成結論的,還要看看其他人的研究結果,科學界主流(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才是值得我們學習、重視的結論。

目前,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能組織(fao)、美國農業部(usda)、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中國衛計委、中國營養學會等健康機構均肯定牛奶對健康的益處。這些看法既有理論上的分析,也有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據是大量而充分的,不能輕易推翻。

另外,絕大多數科學問題可能都會有一些爭議,這並不奇怪。對同一問題的科學研究也經常會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結論,這也是正常的。爭論和否定其實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遵循科學界主流觀點,大多數科學家認可的結論,而不是一份報告、一個研究或幾個人的觀點。

因此,我們認為奶類對人有益,適合天天喝,不論嬰幼兒還是成年人都能喝。當然,有些言過其詞的宣傳,比如“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奶類是最接近理想的食物”隻宜姑妄聽之,不必當真。

每天喝多少奶合適

奶類主要提供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2和鈣。奶類是膳食鈣的最好來源,不僅含鈣量高,而且吸收好。大量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飲奶可促進生長發育,尤其對骨骼發育和身高增長作用較大,同時還增加骨密度,從而推遲其成年後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成年人飲奶可促進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鬆,尤其對更年期前後的女性作用更為明顯。

為此,中國營養學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普通人每天飲奶300克或相當的奶製品。這一數量的奶類有助於膳食結構平衡,並獲得較多的鈣。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脂肪肝、膽囊炎等人群應選擇低脂或脫脂奶類。

某些特殊人群,如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老年人、骨質疏鬆患者或高風險者等應喝更多的奶類,如每天500克或更多。此時應選擇脫脂或低脂奶類,以避免攝入過多飽和脂肪和膽固醇。

上述奶類數量隻是大致的推薦量,並非“最低攝入量”或“最高攝入限量”。實際上,奶類每日最低攝入量很難確定,因為這還與搭配其他富含鈣的食物有關。同理,奶類每日最高攝入量也很難確定,但一般認為,像其他很多食物一樣,過量攝入奶類也是有害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是顯而易見的有害因素,對心腦血管係統不利。也確有調查發現,過多地攝入奶類(每天800克、1000克或更多)會帶來健康風險。

喝奶腹脹怎麼辦

有相當一部分人喝完牛奶後會出現腹脹、腹部不適、排氣增加、稀便、腹痛等輕重不一的症狀。這現象在醫學上稱為“乳糖不耐受症”,是由於這部分人受遺傳因素影響無法正常消化牛奶中的特有成分——乳糖所致。奶類含有乳糖(其他天然食物均不含有),需要小腸分泌一種專門的消化酶“乳糖酶”才能消化吸收它。然而,一部分成年人由於遺傳因素不能分泌足夠的“乳糖酶”,故小腸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乳糖,導致乳糖進入大腸後引起相應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