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吃魚蝦和肉類的細節,請見第6章。
低脂或脫脂奶類
奶類是哺乳動物專門用來喂養下一代的“專利產品”,營養素種類齊全、含量豐富、比例適當、易於消化吸收,營養價值極高。尤其是鈣含量多,吸收率高,是其他食物很難完全替代的。《膳食指南》建議,每天喝奶,平均每天300克。
市麵上,奶類產品多種多樣,低脂奶或脫脂奶更值得推薦。它們含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更少,特別適合於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膽囊炎、脂肪肝等需要低脂肪飲食的人群。此外,當喝奶量較多時(每天500毫升或更多,多見於青少年、孕婦和老年人),亦建議選用低脂奶或脫脂奶。
關於如何食用奶類的細節,請見第5章。
堅果
花生、西瓜子、葵花子、核桃、開心果、鬆仁、杏仁、腰果、南瓜子、榛子等堅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蛋白質、多不飽和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不過,多數堅果含有大量脂肪,如花生含脂肪45%,葵花子50%,核桃60%,鬆子70%。因此,堅果隻宜少吃,每天一小把,或者代替油脂食用(即吃堅果不吃或少吃油)。關於如何吃堅果的細節,請見第7章。
橄欖油和亞麻油
中國居民人均食用油攝入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大多數人的食油用量超過《膳食指南》推薦的攝入量,所以食用油的質和量對我們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從健康的角度,食用油首先要減量,清淡飲食,盡量少油炸和過油。其次,食用油要多樣化,要增加目前普遍缺乏的橄欖油(以及山茶油、芥花油等)、亞麻油(以及紫蘇油)等。前者是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的主要來源,已經被證明對心血管有益;後者是“ω—3型多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的主要來源,對維持脂肪酸平衡有益。
關於合理攝入食用油的細節,請見第9章。
午餐吃不好,生活質量低
午餐不要太匆忙
一個人午餐吃得如何,最能反映其生活質量。那些午餐隨便對付一口、“吃”無定所、或僅以一兩樣食物充饑的人,不論他(她)是白領還是藍領,不論是領導還是下屬,不論是生意人還是職工,都屬於生活質量低下的一群。導致人們午餐質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經濟條件,而是生活或工作的態度。很多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工作,但很不重視自己的午餐,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良好的午餐對品質生活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填飽肚子,如此而已。
午餐質量不高幾乎是所有上班族的共性問題。美國和加拿大每年3月是營養月,2014年營養月的主題是“簡單做飯,盡情享受”,意在提醒人們重視一日三餐。重視午餐,善待自己,要像對待工作一樣認真對待午餐,提高營養品質,注意食品安全。
給自己的午餐打打分
人們進食午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家裏吃,有的在單位食堂吃,有的自帶午餐,有的外購或外出午餐。那麼,如何評價自己午餐的質量呢?
這裏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表格(表3—1),用以評價午餐的質量。滿分為5分,5分為“很好”,4分為“較好”,3分為“及格”,2分為“較差”,1分或0分為“很差”。
午餐如何吃飽
俗話說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很有道理。午餐要吃飽的意思是說午餐要攝入充足的能量和豐富的營養,但遺憾的是,大部分上班族沒有做到這一點,或者隻是攝入了很多能量,卻沒有獲得充足的營養素。
很多企、事業單位的食堂存在3個普遍性問題。一是飯菜質量較差。魚類、肉類、蛋類和大豆製品等蛋白質食物偏少,或多是五花肉、火腿腸等營養價值較低的品種。蔬菜大多以廉價品種為主,綠葉菜、食用菌種類明顯不足。主食以白米飯、白饅頭、白粥為主,粗糧很少或沒有。二是采取自助餐形式,導致能量過剩。自助午餐又沒有相應的營養指導或宣教,員工們傾向於選擇較多葷食和油多美味的菜肴。三是用油太多,不論是肉類菜品,還是炒蔬菜,都加入了太多的烹調油,造成脂肪和能量攝入過多。
主食也經常提供油條、油餅、蔥油餅、點心等高脂肪、高能量、低營養的品類。現在很多食堂已經認識到這些問題,並作出改變。
還有很多人午餐隻是隨便在街邊小店對付一口,或拉麵,或盒飯,其營養品質更差,而且衛生條件無法保證,安全隱患很大,長期如此會造成營養缺乏,從而影響體質和免疫力。在大一些、檔次高一些的飯店吃午餐衛生條件也許好一點兒,但更容易攝入過多的脂肪和能量。
現在自帶午餐的人越來越少了,但自帶午餐卻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式。有人擔心自帶飯盒的亞硝酸鹽較多,但實際情況是,自帶午餐菜肴的亞硝酸鹽雖然有所增加,但仍在安全範圍內,至少比火腿腸之類的肉製品要少。早晨準備好午餐食物,到單位後放冰箱保存,午餐時用微波爐加熱後食用。如果前一天晚上吃的剩菜就不可取了。如果沒有冰箱,溫度較高夏秋季節容易出現腐敗變質的情況。食用前徹底加熱也很重要。自帶午餐最好有粗雜糧、蛋白質食物和新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