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規模築堤技術實踐的基礎上,戰國時代有關的土力學知識也得到積累和總結,這在先秦著作《管子》和《考工記》中有詳細記載。
針對黃河流域的氣候特點,《管子》提出夏曆三月是堤防施工的好季節,該季節土料含水量比較適宜(土壤含水量是影響土料工程物理性質的主要因素),容易保證施工質量。這時節河川處於枯水期,可以取河床灘地上的土築堤。既起到疏浚河床的作用,同時又節約了堤外土料,以保證夏秋防汛搶險的土料來源,這個技術原則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掌握堤防橫斷麵的合理形狀以及邊坡陡緩的程度,是保證堤防穩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土料都有維持其物理性質穩定所必須的邊坡,當時人們已有一定認識。《管子》提出,堤防橫斷麵要做成“大其下,小其上”的梯形。參照《考工記》的記載可知,在堤防底寬與高大致相等的情況下,邊坡應“叁分去一”,也就是取三比一的邊坡。
戰國以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堤防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日漸重要,於是,規模不等、型式各異、材料不同的各種堤防便應運而生。而今,堤防的設計手段、結構型式、材料、修築技術、規模等方麵已非昔日可比,在防洪保安中的社會效益也日益突出。從材料上看,有土堤、石堤、混凝土堤、鋼筋混凝土堤等等。就其作用而言,有防洪堤、防潮堤、防波堤、潛堤、護城堤、導航堤,曆代治河中還有刺水堤、減水堤、遙堤、縷堤、格堤、月堤、越堤。另外,就作用大小還有主堤、支堤、一道堤、二道堤、備堤、子墊等之分;古時還根據保護範圍分為民墊和圩、官圩等。
我國素以農業立國,因而曆代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都比較重視水利,修築堤防便是水利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
公元前132年,黃河在瓠子決口,漢武帝親臨堵塞決口,並寫下了著名的《瓠子歌》。據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就有五次親臨海塘工地指導督察,還說“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
曆史上不少頗有作為的地方官員,任職期間亦與當地民群一起修堤築壩,興修水利,後人為紀念他們的功績,便用他們的姓來命名。就堤而言,有杭州西湖的白堤(白居易)、蘇堤(蘇東坡),蘇北的範公堤(範仲淹),漢口的張公堤(張之洞)。還有一些因造價昂貴,即所謂“日耗鬥金”,便稱之“金堤”、“銀堤”、“寸金堤”。
千百年來,關於堤,還流傳著不少民間傳說,如河南濮陽縣就有“秦始皇跑馬修金堤”之說,而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杭州西湖的白堤上許仙與白娘子“斷橋相會”所演繹的千古愛情故事。
同樣,曆代詩詞歌賦,對堤亦有生動的描繪:白居易的“最愛東湖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韋莊的“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周邦彥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著名美籍作家江南先生亦寫過讚美家鄉“喜聞百裏江堤”的文章……不少堤經人們的裝點,而成為旅遊勝景:比如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春曉堤;白堤上的“斷橋殘雪”;北京頤和園中昆明湖的東堤等等。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縱堅固的千裏長堤,也會因為看似微不足道的白蟻蠶食而毀於一旦。換個角度想想,許多事情,不都是枝枝葉葉總關情——於細微處見精神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