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對戰國木器實物的測算,燕尾棒傾角平均值在7~12度,這表明當時工匠對此問題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工藝實施上達到穩定的、較高的技術水平。可以說,現代細木工藝所掌握的主要榫卯結構,包括技術實踐與理論,在戰國時代幾乎都已被發明和應用。千百年後,明清時期以榫卯結構製作的家具又達到新的巔峰,成為中國及世界木工藝技術史上足以稱道的成就。
中國的古建之所以采用榫卯連接,不僅緣於當時的木料充足和施工簡便,還因其抗震能力較強。曆史已經證明,中國的木構建築能夠抵禦裏氏七八級的地震。地基的振動雖然會引起榫卯連接的木結構基石的運動,但基石與木柱間因沒有固定聯結,可以允許一定量的水平位錯,於是便大大降低了地基傳到結構的水平振動能量,加之木結構具有自重小、彈性好、可容許的變形幅度大等特點,故木結構的延性大、耗能能力強、抗震性能好。其次,也是極重要的一點,榫卯結構把柱、梁、鬥拱、凜、椽緊密地聯結成了一體,形成了富有韌性的柔性聯結結構,彼此間沒有或僅有極弱的相對運動,避免了局部振動和應力應變的集中。基於這些因素,中國傳統的木結構雖屢經地震洗禮,但鮮有倒塌。
榫卯結構簡化了複雜的聯結程序,使兩塊材料在不需第三者的介入下實現牢固連接,是一種最簡單、穩定而普遍適用的連接方式,它的應用極其廣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服按扣、飛機上的安全帶、火車車廂的掛鉤、航天器的對接係統等都借用榫卯結構實現分合;軍事上,槍械可以快捷拆卸拚裝而不用螺釘;計算機的顯示卡可簡便插入而固定,都是榫卯的神力。一些複雜結構中,往往榫裏套著榫,卯裏含著卯,如古代宮殿的鬥拱,就是這種複雜榫卯結構的代表。事實證明,精髓的技術不會被曆史的長河所湮沒,而會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