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創造力研究文選(2)(1 / 3)

自然界中的許多物質形態和某些自然過程都具有對稱性,這就使得反映自然規律的某些理論也具有對稱美。“科學理論的對稱性和對稱方法來源於自然界物質形態及其運動圖景所具有的廣泛的對稱性。”植物的葉子是軸對稱、花瓣是中心對稱,動物個體及人體左右對稱,雪花是完美的六角對稱。物理學中的守恒量或不變性都可以用某種對稱來表示。如動量守恒和坐標平移的對稱相聯係,能量守恒表明物質係統的能量呈現時間移動下的對稱。科學理論的數學形式也具有對稱美,如力學中的哈密頓正則方程、電學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等。正因為如此,科學探索者才由對稱美的信念產生了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直覺,獲得了許多重大發現。法拉第由電能生磁想到了磁是否能生電;德布羅意由光的波粒二像性想到電子也可能具有此性質,從而創立了現代的量子力學。

在教科書的理論和習題中,存在著大量的可挖掘的美的因素。有的學生能夠直感到某一條優美的輔助線會使難題化解;有的憑借思路是否簡潔、順暢來判斷方法的優劣;有的根據習題結果是否具有美感而直覺到其正誤。當然這種美感需要教師經常不懈的培養和滲透。

綜上所述,直覺是一種複雜的創造力心理效應。上麵所闡發的幾個方麵決不是孤立的,某一直覺的產生,常常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跨越創造性思維的“高欄”

思維,是在內容建構和邏輯定格的對立統一中發展的。內容建構,指的是思維內容從生發直到簡化的過程;邏輯定格,則指的是,在思維形式方麵,經過對內容的抽象概括而固定下來的一種狀態,表現為相對靜止的態勢。這說明,“思維總是在一定的自由與一定的限製中進行的。建構形成新的定格和突破舊的定格,都是思維的飛躍、質變;每次質變都經曆了漫長的曆史,其中凝結著人類主體性創造力量”。這裏的“定格”不妨視為創造性思維的“高欄”,每一次新的定格的建構成功,亦即是對跨越創造性思維“高欄”的一次新的突破,亦是“高欄”標杆的一次提升。

以上是指人類總體思維對“高欄”的跨越。

在當代,個體創造性思維亦很是講求對“高欄”的跨越的,它表現為創造性思維的涵容和擴展跨度的能力。如果打一個不很恰當的的比方:思維猶如建橋材料,思維的力度,即建材的強度,創造性思維則是建橋的藝術性技巧;同樣的材料和力度,比如,采用一般的思維方式也許隻可建造10米跨度的橋梁,那麼,采用創造性思維,則可能因勢施計地采取懸索等各種方式建成千米以上的巨臂,跨越天塹。

人生要不斷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跨越能力,猶如從跨越江河到跨越海洋直至跨越宇宙空間,這不僅是智力視野和創造性素質出色的表現,更是精神視野和現代素質優秀的象征。生存智慧的競爭,猶如人類前進的腳步的跨度一般,在苛求一切試圖體麵生存者迅速地、大幅度地提高跨越的能力。人類行走的“跨度”,從步行、馬車代步,到乘坐汽車、火車、飛機以至宇宙飛船的“一步千丈”,形象地示明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發展的跨度之大和頻率之高。意欲在世界範圍內的生存智慧競爭之中,立於不敗之地,占有一席領先地位,缺乏優秀的跨越意識和大無畏的跨越精神,勢必落空。

跨度的創造性思維態勢,需要科學思維方式的支持。要積極地拓展發散思維、換元思維、轉向思維、創優思維、變異思維、雙向思維、兩麵神思維、立體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發展多種思路,從時間空間,從上下左右,從人群內外,求索新的視角,新的活力,新的思路,以構成新的創造性思維跨度的“橋墩”!

大跨度的創造性思維,還表現為智慧雜交的優勢,他們善於從多學科的智慧花叢中擷取精華,在多學科邊緣撞擊、摩擦中收集智慧的火花。大跨度,要求著對動態的研究對象具有觀瞻、統攝、辯證分析和綜合比較的思維能力。

不斷地跨越創造性思維的“高欄”,也就是不斷地提升創造性人生的價值。

以“批判思維”更新智慧。

“批判是科學的生命”,僵化是科學的死敵。如今,當科學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呼喚著傑出的生存智慧湧現的時候,科學地把握“批判思維”的武器,以優化人生,具有很是現實的意義。

我們當然不能隻是滿足於對現代文明的欣賞或享用,還要以自身的努力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過程。這就需要不斷地尋求各種差距,個體的與集體的,小環境的與大環境的,本國的與外域的,古代的與當代的,回顧的與前瞻的,保守的與創造的,循序的與盲動的,僵化的與靈活的,固守的與開拓的,前進的與倒退的,進化的與返祖的……如此等等,隻有明晰地自我審視和客觀審視,通過哲學智慧的透鏡的矯正,我們才能有切實的批判力度,準確的思考方向,深刻的反省功夫,以及清醒的領會能力。它“批判”的是一切阻礙前進的傳統負擔,曆史遺留的弊端,影響當代生存智慧更新力的種種“借屍還魂”的幽靈,以及生存惰性!它著力“思維”的是新的,科學的,有益於人類進步、民族騰飛的前進方式,進化途徑和生活格調!“批判思維”鍾愛的是冷靜,崇拜的是主、客觀辯證地統一,尊重的是適於國情的循序漸進,推崇的是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批判思維”作為更新智慧的有力手段,對提高人們在科學理念指導下的自律,對強化人們在探索未知領域方麵的韌性戰鬥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存智慧的水平,人生奮求的成就,生活格調的層次,榮譽感的心理狀態,最怕的是自身的滿足。“批判思維”不給前進意念的滿足留一席隱身之處,其鋒芒遍及靈魂各處。它仰賴於實現崇高理想的信念的導引,它需要的是克服困難勇氣的輔佐。

“批判思維”是人的生存智慧達到較高梯度的產物。愚昧者不可能擁有“批判思維”,自作聰明者隻是有時可能接受著理性思維的批判,而不可能領有以優化自身、也優化人類生存環境為目標的“批判思維”能力。“批判思維”來自智慧的眼光,又反過來給智慧的更新力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成功的階梯。

“批判思維”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葉物理學領域爆發的舉世矚目的大革命,這場革命使人類告別了經典物理學的權威講壇,走上了現代物理學的大舞台。“批判思維”在當代,亦必將以其所向無敵的戰鬥鋒芒,使人類生存智慧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巔,以觀覽新時代更壯麗的文明滄海。

“猱吃虎腦”——崇尚自主思維者戒。

在人的思維活動中,最可寶貴的莫過於崇尚自主思維的品格了。

自主思維,即充當自己頭腦的主人。它喜歡借助自身的觀察力、鑒別力、探索力,去判斷事物,明辨是非,它依靠的是人生自潔力和自信力的支持,它需要的是生存智慧自我完善能力的保護,它崇尚的是創造性自尊的實踐,依客觀情況變化而實行靈敏的調節。

人生可享受的權利很多,且其中許多權利可以出讓,可以謙讓,可以禮讓,惟自主思維的權利卻要維護其徹底的完整性。一個人如若連自主思維的品格也不敢捍衛,那將意味著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喪失!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個性思維,即使表現為“集體大腦”形式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個性思維的集合。每一個個體的人的個性思維,都來自自身的特定的經驗、閱曆、智慧品質和創新活力。這種以自主思維為內容的創新活力,不能注入,不能取代,然而可以合流,以彙成創造性思維的大海。

自主思維的“抗幹擾力”很強。但是,比較稚嫩的自主思維,常會被各式各樣貌似善意的“逐步引領術”或“嫁接術”所剝奪(或部分地剝奪)。譬如說,你的某種見解同某人的見解原則上沒有多大差別(其實,有一點原則差別也該堅持,新的創造往往就蘊含在這一點中),而某甲的見解又同某乙的見解區別不大……幾經“引領”,幾經“嫁接”,誘使你每感差別不大地向他人見解靠攏一步的同時,也就與自主思維遠離了一步。就這樣,一步又一步“靠攏”的結果,最終導致你的自主思維的喪失。

這種“引領”,這種“嫁接”,有趣的是,還大多采用的是關懷備至的姿態,常達到使人不得不領情的程度。於是,又大大加重了悲劇的性質。

明代劉元卿氏的《賢奕編》裏有一則《猱吃虎腦》的寓言,甚是發人深思。

有一種叫猱(náo)的猿類動物,個兒小,爪子鋒利,很善於爬樹。

老虎頭癢的時候,常常叫猱來替他抓癢。猱伸出爪子,在虎頭上搔個不停,老虎眯縫著眼睛,覺得非常舒服。

一次二次,久而久之,老虎的頭上被抓了一個洞。老虎隻圖一時止癢痛快,一點也沒有發覺。猱不慌不忙地把虎的腦髓挖出來吃,有時淘汰出一部分差的奉獻給老虎說:“我偶然得到了一點葷腥,不敢自己吃,獻給大王吃吧!”老虎稱讚它說:“猱真是忠心耿耿啊!他愛我竟然連自己的口腹都忘了。”吃完了,老虎還是沒有發現吃的是自己的腦髓。

一副彩牌——元素周期律的發現19世紀中期,化學元素已發現了63種,這已發現的63種元素,把化學家們搞得眼花繚亂,要想把它們分分類、排排隊也無從下手,更不要說再去發現新元素了。

1869年3月,俄羅斯化學會專門邀請各方專家進行了一次學術討論。學者們有的帶著論文,有的帶著樣品,有的帶著自己設計的儀器當場實驗,各抒己見,好不熱鬧。而彼得堡大學教授門捷列夫隻身空手,裹一件黑色外衣,蓄著一把小胡子,靜坐在桌子的一角,三天來不言不語,隻是瞪著一雙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有時皺皺眉頭想。這天眼看會議日程將完,主持人躬身說道:“門捷列夫先生,不知你可有什麼高見?”隻見門捷列夫也不答話,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從口袋裏抽了出來,隨即就聽“唰啦”一聲,一副紙牌甩在桌麵上,在場的人無不大吃一驚。門捷列夫愛玩紙牌,化學界的朋友也都略有所聞,但總不至於鬧到這步田地,到這個嚴肅的場合來開玩笑。在座的有一位長者壽眉雙垂,銀須齊胸,他叫齊寧,是門捷列夫的老師,過去很賞識門捷列夫的才華,推薦他來校任教。今天他見學生這樣開玩笑,心中早已不快。隻見門捷列夫將那一把亂紛紛的牌捏在手中,三兩下便已整好,並一一亮給大家看。這時人們才發現這副牌並不是普通的撲克,每張牌上寫的是一種元素的名稱、性質、原子量等,共是63張,代表著當時已發現的63種元素。更怪的是這副牌中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門捷列夫真不愧為玩紙牌的老手,他用拇指和食指輕輕一撚,紙牌由紅到紫便成一排,再一撚又是一排。這樣前排靠著後排,整整齊齊,竟在桌上列成了一個牌陣。要是豎看就是紅、橙、黃……分別各成一列。門捷列夫將這個牌陣擺好,叫大家看個明白,然後用手一攪,滿桌隻見花花綠綠,橫七豎八,不過是一堆五彩亂紙片。他說:“這混亂的一團,就是我們最感頭疼的元素。實際上這些元素之間有兩條暗線將它們串在一起。第一,就是原子量。盡管不同元素有時會有相似的某種特性,盡管同一元素不同情況下又會表現出不同的顏色、形狀,但有一點它們卻永不會變,就是各自特有的、互不重複的原子量。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原子量的大小將它們排成一條長蛇。”說著,門捷列夫十指撥弄一番,一堆亂牌變成整齊的一線。誰知這一排,卻明顯地看出那七種顏色就像畫出的光譜一般,有規律地每隔七張就重複一次。門捷列夫又將其一截截地斷開,上下對齊,說:“可見,按原子量的大小,元素的性質在作著有周期的重複。如果豎著看,每一列的元素性質相似,這就是第二條暗線——原來每列元素的化合價相同。你們看,左邊這列紅紙牌上標的是:氫、鋰、鈉、鉀、銣、銫,它們都是一價元素,性質活潑,除氫外都是堿金屬。它們構成相似的一族,而在這一族裏因原子量的遞增,元素的活潑性也在遞增:鋰最輕,原子量是7,也最安靜,落到水裏隻發出一點噝噝聲;鈉的原子量是23,落到水麵上就不安地又叫又跑;鉀的原子量是39,落到水麵上會尖叫著亂竄、爆響,還起火焰;而排尾的那個銫,原子量是133,簡直不能在空氣裏呆一秒種,立即就會自己燃燒起來。這63種元素,原來就這樣暗暗地由原子量這條線串起來,又分成不同的族,每族有相同的化合價,按周期循環,這就是周期律。”

隻見門捷列夫雙手像變魔術一樣將那副紙牌在桌子變來變去,口中念念有詞地講著每一個元素的性質,滾瓜爛熟,如數家珍。他放下紅紙牌又拿起綠牌,說了第一族又說第二族,周圍的人直聽得目瞪口呆。他們這些在實驗室鑽了十年、幾十年,手上也不知燒起多少傷疤、掉了幾層皮的專家、教授,想不到一個青年人玩玩紙牌就能得出這番道理。要說不服氣吧,好像有道理;要說真是這樣,又哪能這樣容易。

這時突然有人說道:“先生,我看你那幾張牌也未必就能將元素規律演示清楚。你看6年前發現的新元素銦,原子量是75、4,應排在砷和硒之間,可是這樣一來砷無法和它相似的磷在一族裏,硒也被擠出了硫那一族,豈不是擾得四鄰不安?這還算什麼規律?”。

“先生,莫急。我看那銦的原子量很可懷疑,它的性質和鋁相似,按我推算它的原子量應是113、1(後來測得是114、82)。它本來就不應該擠在鉀後麵,應排列在鎘與錫之間,這不就大家都相安無事了嗎?”。

這時一直在旁邊看著的齊寧早已氣得胡子撅起老高,他一拍桌子站起來,以師長的嚴厲聲調高聲說道:“趕快收起你這套魔術吧。身為教授、科學家不在實驗室裏老老實實做實驗,卻異想天開,擺擺紙牌就要發現什麼規律。這些元素難道就由你這樣隨便擺布嗎?”。

門捷列夫見老師發了脾氣,忙將紙牌收攏,畢恭畢敬地解釋道:“不是我不做實驗,是前人,戴維、本生、基爾霍夫他們已經做了夠多的實驗,發現了這麼多元素,我們該從理論上做一點思考了。開普勒當年從他的老師第穀手中接過700顆恒星的觀察資料,並沒有按照師囑再去觀察第1000顆,他做了理論思考,終於發現了能解釋眾星運行的三定律;勒維烈之前有多少人在觀察尋找天王星外的新星,他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實地觀察,而是做了理論推算,一下就準確地找見了海王星。在研究元素的過程中人們使用的武器夠多了,有光、有電、有分餾法,這些都不夠了,現在需要理論,化學該有自己強大的理論武器問世了。”

“你這是什麼理論?像是說夢,像是小孩玩積木。你何不按字母順序去排元素周期呢?那樣不是更省事,更整齊嗎?”這齊寧老頭越說越激動,一邊收拾皮包準備離去,別人見狀也紛紛站起,這場討論不了了之。

再說門捷列夫回到家後還是繼續擺著這副紙牌,遇有哪個地方的順序接連不上時,他就斷定還有什麼新元素未被發現,暫時補上一張空牌,再根據它所在的族起一個“類鋁”或者“類硼”等樣的名字。他這樣一口氣預言了11種未知元素,那副紙牌也已是74張。自從那天在會上碰了釘子,他閉門謝客,每日起來獨自玩一會兒紙牌,翻幾本新到的雜誌,便叫助手安東拿過酒瓶自酌,倒也悠閑。這樣一連過了幾年。一日他正品酒翻書,突然大叫一聲,將酒杯扔出老遠。安東不知出了什麼事,急忙推門進來。門捷列夫一下撲上去,雙手搖著安東的肩膀喊道:“我們勝利了,他們這回要投降了,有人已證實了我的預言!”。

原來他剛才看到一個材料。法國科學院宣布他們的科學家布瓦博德朗在1875年9月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镓。門捷列夫見有人發現了新元素,喜得酒杯也丟了,紙牌也不玩了。但他發現布瓦博德朗的測量與自己的預測不一致,立即提筆寫了一封很自信的短信:“先生,您發現的镓,就是我5年前預言的‘類鋁’,隻是它的比重應該是5、9,而您卻測得是4、7,請您再做一次實驗,我想大概是您的新物質還不是太純的緣故吧。”

這位布瓦博德朗在巴黎正為自己的新發現所陶醉,不想突然收到這樣一封信。全世界就隻有他擁有這麼一點镓,這個俄國人由哪裏得到的數據呢?他半信半疑,立即將新積累的共1、15克镓拿來再仔細測算一次。天啊,果然是“5、94”,這個法國人立即給彼得堡回了一封信:“尊敬的門捷列夫先生,首先祝賀您的勝利。我能說什麼呢?這次實驗,連同我的發現都不過是您的元素周期表的一個小注解。這是您的元素周期律的偉大之處的最好證明。”

事情沒過幾天,齊寧也親自來登門捷列夫的門。這回他手裏提著酒瓶,一進門就開朗地喊道:“年輕人,你贏了,我們俄國人贏了,讓我們一起來痛飲一杯!”。

事情還不止於此。門捷列夫坐在家裏,千裏之外不斷地向他送來捷報。1879年瑞典人尼爾孫發現了鈧,就是門捷列夫曾預言的“類硼”。1886年德國人溫克勒爾又發現了鍺,就是門捷列夫曾預言的“類矽”。尤其是鍺,和門捷列夫15年前的預言竟然吻合得如此嚴密。門捷列夫說:“它的原子量可能是72。”溫克勒爾說:“測到的是72或73。”門捷列夫說:“比重該是5、5。”溫克勒爾說:“5、47。”門捷列夫說:“新元素的氯化物比重大約是1、9。”溫克勒爾說:“是1、887。”門捷列夫驚人的預言,準確的周期表一時間轟動了法國、瑞典、德國,轟動了全歐洲。各國科學院紛紛請他去訪問,爭先恐後地向他授予學位、學銜。他預言的11種未知元素後來都一個個被人找到,乖乖地到他的周期表裏排隊占位去了。特別是後來找齊了的氦、氖、氬、氪、氙、氡又給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世界一目了然,周期表真可謂天衣無縫了。

當時有人真的以為門捷列夫隻是喝酒、玩牌就發現了周期律。有一天,彼得堡的一位小報記者上門采訪說:“門捷列夫先生,您是不是承認您是一位天才?”。

“什麼是天才?終身努力,便成天才!”。

“可是我聽說您是在一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您桌子上的牌變成了一條龍,這龍又彎成幾折,醒來後就製出了周期表。”

門捷列夫哈哈大笑,笑得胡子都在顫抖,笑完答道:“您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大約想了有20年,而您卻以為坐著不動,5個戈比一行、5個戈比一行地寫,就寫出來了,事情哪有這樣簡單。”

花生奇才

從前,美國亞拉巴馬州的一些農民,由於他們種的棉花不生長,非常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們非常貧困,就聚集在一起議論著這件事。

巴恩斯先生站起來說:“我們必須去找卡弗博士,他會幫助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