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與李一樣,從小也夢想著成為一名電視人。她可不像李那樣有經濟保障,每天都得去工作,晚上還要去大學的藝術夜校學習。畢業後,她到處找工作,跑遍了她家鄉的每個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但與李當時所得到的回答一樣,他們幾乎都是因為她沒有經驗而拒絕了她。但她從不放棄,她仔細地翻閱各種報刊,終於,有一天,她看到這樣一則廣告:在東北的某個縣級電視台招聘一名女播音員。
欣其實是個怕冷的人,但一想到去那就可以從事自己所喜愛的電視工作,她就全不在乎了。她抓住這個機會,動身去東北。
她在那兒幹了3年,在成為台柱子、積累了電視台工作所有的經驗之後又返回家鄉。現在,她是市電視台的主播。
欣與李是不是正好相反呢?想要獲得成功,你會怎麼辦?
《呂氏春秋·察今》裏說,楚國有一個搭船過江的人,一不小心,在船正行駛的時候把隨身所帶的一把劍從船邊掉進江裏去了。他馬上在劍落水的船邊刻了個記號。站在一旁的人問他:“你在船邊刻了個記號,做什麼用呀?”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落入水中的,我做這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真的就這樣去找劍,當然是什麼也沒有。
1.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就是一種教條主義、刻板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獲取信息的渠道是“本本”、“紅頭文件”;在信息的加工方式上是用孤立、靜止不動的觀念去機械地加工所獲得的信息,並把所得的結論機械地套用在其他事情上。
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是由於未能正確地看待“本本”和“紅頭文件”。“本本”是人寫出來的,是對經驗的理論總結,有些本本是科學的,有些是有謬誤的,有些則是科學與謬誤的混雜。有些本本是比較完善的,有些是不太完善的,有些則可能有比較嚴重的缺陷或者不足。如果忽視了對本本的區別和分析,一切按照本本辦事,而不管客觀實際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就會把謬誤當成科學的,把不完善的當成是完善的,這樣做的最終結果當然就是失敗。“唯書、唯上”成了習慣,就會形成刻板、教條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形成之後,又會使“唯書、唯上”的觀念和行為得以強化。
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的形成,還由於沒有把握好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辯證關係。原則性是指說話或辦事必須依據正確的法則或標準、規範。靈活性就是指運用有關的法則、標準或規範時要善於隨機應變,結合實際適度予以變通。原則性是靈活性的基礎,丟掉原則性,靈活性就成了自由主義;靈活性是原則性的必要補充,沒有靈活性,原則性也就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和實施,就會形成死板的教條主義。因此,把原則性絕對化,割裂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辯證關係,就會養成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
從根本上來說,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是由於缺乏辯證發展的觀點。按照辯證發展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的,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是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由此,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切僵硬的東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缺乏辯證發展的觀點,就會把相對靜止絕對化,把事物看作靜止不變、孤立、僵硬、固定、永久存在的東西,也會形成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
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導致人的思想僵化和行動上的失敗。按照教條、刻板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就會“唯書、唯上”,而不去研究變化著的、豐富多彩的實際,就會片麵地固守原則,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對原則進行靈活變通的運用,這就是思想上的僵化。思想一僵化,就會導致行動上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不能根據新情況、新問題製定符合實際的新的行動方案,從而在實際工作中處處碰壁。
2.“鑽牛角尖”、“隨大流”
思維方式的錯誤,也表現在“死鑽牛角尖”、“隨大流”等思維方式上。“死鑽牛角尖”式的思維方式,是喜歡鑽進某一狹窄的問題中,僅僅往一個狹窄的方向和點去思維,而不知道拓寬思路。這樣就會鑽牛角尖而出不來,妨礙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隨大流”的思維方式,是受消極的從眾心理的驅動所產生的惰性、保守性思維方式。它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就是符合社會上流行的看法,而不管這種流行的東西是否正確。持這種思維方式的人總是認為,與社會上流行的看法和做法相一致的是最保險的,也是最省事的。按照這種思維方式考慮問題,就易養成自己不動腦筋,人雲亦雲,從而跟著錯誤的潮流跑,或者盲目地追隨某種不適合自身條件的潮流,其結果也就是不能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