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把發展幼兒的創造力作為主要培養目標(1 / 3)

應把發展幼兒的創造力作為主要培養目標

一作為教育係統工程基石的早期教育,尤其應把發展創造力作為其培養目標,因為早期開發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較之其它階段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和作用:

(一)可促進大腦生長發育完善,提高腦的功能。腦科學研究表明:人從出生起大腦就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估計能儲存一千億個信息,這些信息是進行創造的基本元素,它們儲存於神經細胞中,信息的儲存引起細胞核的形態變化,從而為人們儲存信息提供了充裕的“位置”。人們進行創造性思維主要是通過神經細胞和網狀結構來完成的。幼兒時期的大腦正處於迅猛的發育階段,不僅腦重量在迅速增加(由3歲時的1000g發展到7歲時的1280g),而且腦細胞的體積也迅速增長;但僅有這些還不夠,要使大腦真正發育完善,提高腦功能,除保證充分的食物營養外,還必須有足夠的精神營養——接受信息刺激,及時教育和訓練,多用腦、多動腦。因為人體的各種機能均是“用進廢退”,大腦也在其使用過程中逐步發達完善起來;由於物質和信息兩方麵的營養,使大腦的神經元形成了許多枝狀的“樹突”,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樹突,通過“突觸”相聯結,構成神經網絡才能處理信息,執行大腦的各項功能。而“樹突”和“突觸”是通過教育和訓練而發達的,形成的網絡越密集交錯,大腦的功能就越好,人就越聰明,所以在大腦生長發育時期接受教育訓練可以滋生出大量的“樹突”和“突觸”,構成複雜的網絡,促進大腦發達,提高腦的功能。

(二)能挖掘出儲存在大腦內的智慧潛能。人類大腦智慧的潛能是無比巨大的,其內部結構之複雜、精巧,功能之奇妙,使人驚歎不已。人類進化億萬年總體水平的遺傳密碼及智慧潛能均保存在每個健康人的大腦中,其開發的潛力是驚人的。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說:“一個人若終生好學不倦,那麼他大腦一生中儲藏的各種知識將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量的50倍。”該館藏書約一千多萬冊,即人腦若盡量吸收,可容納下五億本書的知識。但許多研究資料表明,目前一般人的智能僅僅開發出3%~10%,另外90%以上的大腦潛能沒能被挖掘和使用,處於閑置的浪費狀態,這對人才的成長和培養而言是極大的損失,而要獲得充分發掘和使用人腦的智慧潛能,必須及早開始,因為人腦發展的各種跡象均表明,人腦發育成熟以後,沒有來得及開發的眾多神經元就很難充分利用了。因此,搶在大腦成熟前的發育旺盛期實施教育訓練效果是最優的,不僅能提高和激發大腦的創造潛能,而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奠定良好的個性品質基礎。幼兒階段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良好的性格習慣、思想品德以及正確的人生觀等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他們的大腦沒有發育成熟之前進行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訓練,印象是特別的深刻,如同血肉一樣生存在幼兒稚嫩的頭腦中,其日積月累形成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將會以“天性”的方式比較牢固地在日後體現出來,長期地起著主導積極的能動作用。早期實施創造力的訓練,有助於形成幼兒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素質、增長聰明才智、養成探索、求新、獨立、求實、富有創造精神的個性品質,為日後的全麵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馬克思指出:“教育會產生勞動能力”。兒童的勞動能力是通過學習、教育和訓練逐漸發展起來的,用人類創造發明所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去影響兒童,發展他們的智力,增強他們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具有相應的創造才能。

恩格斯曾指出:“迅速前進的文明完全歸功於頭腦,歸功於腦髓的發展和活動。”即社會文明的進步依賴於人類的智力發展,從生理學角度看,人的大腦是一切智慧、行為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智能的源泉,所以研究人的智能發展和創造潛能,歸根結底要研究腦的生理機製。可見,馬克思及恩格斯的科學論斷以及腦生理學理論是研究早期教育對人才成長的理論基礎。

神經生理學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下述幾點:

(一)從人的神經係統的成熟情況來看。兒童出生後,由於內外環境的刺激,神經細胞的體積和容積迅速增大並生成分枝形成突起,3歲前140~160億個神經細胞的70%~80%已完成此功能,5歲前大腦的主要機能已趨完善,完全有能力接受早期教育,同時認為學習並不需要完全成熟的神經係統和大腦,相反,神經係統和大腦正是需要在學習與活動中的過程中,逐步地發展,日臻完善,直至成熟。

(二)從人的智力發展情況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從出生到17歲時的智力水平相當於100%,那麼人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5歲至8歲又獲得30%,其餘下的20%是從9歲到12歲完成的。可見,一般幼兒的智力發展,早已具備了接受教育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