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病人的三角架體位
(四)癱瘓型約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為在無癱瘓型臨床表現基礎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質,腦及腦神經的病變,導致肌肉癱瘓,本型分為以下五期
1.前驅期本期症狀與頓挫型相似,多數有低熱或中度發熱,伴有咽痛、咳喇等上呼吸道症狀,或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經1~2日發熱,再經4--7日無熱期後進入癱瘓前期。
2.癱瘓前期本期特征與無癱瘓型相似,體溫再度上升或持續下降,並出現神經係統的症狀、體征、此期腦脊液多有必變。
3.癱瘓期一般在第二次發熱1~2日後或在高熱和肌痛處於高峰時發生癱瘓,但在熱退後癱瘓不再進展,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四型:
(1)脊髓型癱瘓多為下運動元性,多表現為弛緩性癱瘓,其特點①發生於一肢或數肢,以下肢為多見。②近端大肌群如三角肌,脛骨前肌癱瘓較遠端小肌群出現早而重。③癱瘓肌群分布不均勻、不對稱,同側上下肢均癱者少見。④不伴有感覺障礙。⑤發生上行性癱瘓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腹、背、頸部而達延髓者,則預後嚴重。⑥癱瘓出現後,腱反射隨之減弱或消失。
肢體癱瘓的輕重可按肌肉活動程度分為6級:O級(全麻痹),刺激肌肉時,毫無收縮現象;1級(近全麻痹),刺激肌肉時,肌腱或肌體略見收縮或觸之有收縮感,但不引起動作;2級(重度麻痹),肢體不能向上抬舉,隻能在平麵上移動。3級(中度麻痹),可自動向上抬舉,但不能承受任何壓力;4級(輕度麻痹),可自動向上抬舉,亦能承受一定壓力,但不能對抗阻力;5級,肌力正常。
當脊髓的頸膨大受累時,可出現頸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癱瘓。當脊髓的胸段受累時,可出現頸部肌肉、肋間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癱瘓。兩種情況皆可出現呼吸困難。當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時,可出現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癱瘓,下肢癱瘓者可伴有膀胱麻痹。部分患者由於植物神經受累,可有便秘或腹部痙攣,不完全腸梗阻及鼓腸。嚴重者可有速脈、高血壓、多汗、肢體發紺及發涼。
灰髓炎病人的抬肩仰頭征
(2)腦幹型本型在麻痹型中占6--25%。約85%的患者在起病前的一月內有扁桃體摘除史。病變發生在延髓及下部顱神經核及延髓腹麵網狀結構的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由於病變在腦幹的部位不同,可產生不同症狀。
①顱神經麻痹多見於第VII、X對顱神經損害,第Ⅸ、Ⅺ、Ⅻ、Ⅲ、Ⅳ、Ⅵ對顱神經亦可受累。顱神經癱瘓常為單側性。
第X顱神經癱瘓時出現鼻音,流質飲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飲食積聚咽部、呼吸困難,發音困難等。第Ⅶ顱神經受累時出現麵癱。第Ⅸ顱神經癱瘓時吞噬困難,進食嗆咳。第Ⅺ顱神經癱瘓時除吞噬困難外,尚有頸無力,肩下垂、頭向前後傾倒等症狀。第Ⅻ顱神經被侵時也可出現吞咽困難,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側以及咀嚼及發音等障礙。第Ⅲ、Ⅳ和Ⅵ顱神經受累時則出現眼肌麻痹、眼臉下垂等現象。
②呼吸中樞麻痹當延髓腹麵外側的網狀組織受損時可出現呼吸障礙,如呼吸淺弱而不規則、雙吸氣、歎息樣呼吸、屏氣、呼吸次數逐漸減少而致呼吸暫停。缺氧現象顯著時,脈博細速、心律不整、血壓升高繼以漸降,患者初躁動不安,繼神誌模糊而進入昏迷。有時發生驚厥。
③血管運動中樞麻痹當延髓腹麵內側的網狀組織受損時可出現循環衰竭現象。患者起初麵呈潮紅,心動過速或過緩,繼而血壓下降,脈博細弱,並出現心律失常、四肢厥冷、皮膚紫紺等,心髒跳動比呼吸先停止。患者常因缺氧而有煩燥不安、譫妄、昏迷等症狀。甚至出現驚厥。
(3)混合型兼有脊髓型麻痹和腦幹型麻痹的臨床表現,可出現肢體癱瘓、腦神經癱瘓、呼吸中樞損害、血管運動中樞損害等。
(4)腦炎型個別灰髓炎病例可單純表現為腦炎,也可與延髓型或脊髓型同時存在。彌漫性腦炎表現為意識混濁、過高熱、譫妄、震顫、驚厥、昏迷、強直性癱瘓等。局限性腦炎表現為大腦定位症狀,恢複後可長期出現閱讀不能症,陣攣或癲癇樣大發作等。
4.恢複期急性期過後1--2周癱瘓肢體逐漸恢複,肌力逐步增強,一般自肢體遠端開始,腱反射也漸趨正常。輕者經1--3個月即已恢複,重症常需6--18個月甚或更久的時間才能恢複。
5.後遺症期本期指起病滿2年以後,有些受損肌群由於神經損傷過甚而致功能恢複慢。出現持久性癱瘓和肌肉攣縮,並可導致肢體或軀幹畸形,骨骼發育也受到阻礙,因而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並發症]
水電解質紊亂,心肌炎,肺水腫,肺不張與肺炎,高血壓,泌尿道感染,急性胃擴張、結腸擴張,消化道穿孔與出血等。
[診斷]
(一)流行病學夏秋季節,本地區有流行,具有確切接觸史,有助於早期診斷。
(二)臨床表現遇發熱患兒有多汗、煩躁不安、嗜睡、頭痛、頸背肢體疼痛、感覺過敏、咽痛但無明顯炎症,應考慮本病。如患兒出現頸背部強直和腓腸肌明顯按痛,腱反射由正常或亢進而轉為減弱或消失,肌力減弱,患者不願起坐、翻身等,則本病診斷實屬可疑。當分布不規則的弛緩性癱瘓出現時,診斷基本成立。
(三)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數患者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輕度增多。血沉增速。
2.腦脊液檢查至癱瘓前期開始異常,細胞數0.05~0.5×109/L之間,偶可達到1×109/L。早期中性粒細胞增高,以後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早期可以正常,以後逐漸增加,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輕度增高。至癱瘓出現後第2周,細胞數迅速降低,蛋白量則繼續增高,形成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3.病毒分離起病一周內可從咽部及糞便內分離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門拭子采集標本並保存於含有抗生素的Hanks液內,多次送檢可增加陽性率。早期從血液或腦脊液中也可分離出病毒,其意義更大,但分離出的機會較小、屍檢時由脊髓或腦組織分離出病毒,則可確診。分離病毒通常采用組織培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