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智用謀略 精於造勢(3)(3 / 3)

“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一個人倘若能夠靈活自如地做到以上這些,那麼不管他從事的是哪種行業,都肯定能夠獲得成功。對於一名政客而言,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絕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時,論功行賞,共封賞有功之臣二十餘人,而未狹賞分封的人便紛紛開始爭功了,甚至還有人想要謀反。高祖認為自己剛打下天下不久,應該不會有人謀反,於是便詢問身邊大臣的意見,留侯張良答道:“曾經追隨陛下打江山的人,可能會擔心自己無法得到分封和賞賜,同時又害怕陛下疑心他們,生怕為了從前的小過失就招來殺身大禍,因此便可能會聚眾叛亂。”高祖因此感到非常焦慮,急忙請教張良該如何應對。張良說:“眾所周知,皇上一向最恨的人是誰?”高祖說:“雍齒與我素有舊怨,曾經屢次侮辱我而使我難堪。我原本是想殺掉他的,隻是由於他立下了戰功,因此我才遲遲下不了決心。”留侯張良說:“那麼現在就給雍齒封賞,這樣一來,大臣們肯定都會忠實於陛下了。”於是,高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舉辦了一一個場麵宏大的酒宴,當著眾臣的麵把雍齒封為什方侯,並不斷地催促丞相、禦史抓緊論定其他人的功勞,然後再一一封賞。酒宴結束以後,大臣們都喜形於色,說道:“連雍齒都被封了侯,我們就更不必擔心了!”

劉邦分封了他平時最討厭的人,並借此打消了未被封賞的那些人的疑慮,從而使事情得到了新的轉機。我們為人處世要圓而不滑,假如我們按照常規方式與人交往不易達到目的的話,就需要給對方造成一種氣勢,攻其不備,便可以順利地實現我們的目的了。

經驗要訣

“為自己造勢”,聽起來頗為刻意與功利,有炒作、虛張聲勢之嫌。但萬事在於度,處心積慮和用心良苦,說的是相似的心理狀態,但給人感覺截然不同,所以關鍵是正確理解造勢的定義。

將“造勢”僅僅理解為宣傳、炒作、咄咄逼人、表麵文章是比較膚淺的解釋。從本質上說,“勢”不一定有形,不一定都是外向、發散的。它是環境,就像氣場,無一定之形,卻無所不在,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人。勢還代表了周圍環境對一個人的定義與認知。“為自己造勢”可以理解為“通過塑造環境(包括人或組織等)對自己的積極的認知與評價,營造出有利於自己職業發展的空間。”

造勢的最高境界是令一切盡在自然中,恰如其分,卻了無造勢的痕跡。就仿佛妝化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全然令人忘記美的是妝,隻知道讚美的是人。要想成功的造勢,不光有傳播發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修煉內心,態度、修養和觀念。要不,“為自己造勢”的結果隻能適得其反,自暴其短。那麼在職場階梯上不斷攀登的各個階段,具體該怎樣“為自己造勢”呢?作為職場新人的你,如果還在考慮是否要“蓄勢待發”以等時機,那麼你就很有可能錯過了發展的大好時機。職場競爭,早已不是坐等時勢來臨的時代,真正的職場“英雄”業已披掛上陣,為自己“造勢”,不僅要學會如何力爭上遊,更要學會如何經營人際奶酪。

示弱疲敵曹瑋一戰獲全功

宋朝有個叫曹瑋的守邊將軍,智慧過人。

有一次打仗,開戰不久,曹瑋就取得小小的勝利,敵軍逃離。

曹瑋探知敵人逃得遠了,就驅趕著從敵軍搶掠來的牛羊輜重慢慢而行,軍隊行軍散漫不整,仿佛是一群分贓的烏合之眾。

很多部屬說:“這麼多的牛羊沒有用處,還連累我們受罪,不如拋棄,整飭好軍隊往回走。”

甚至有人在發牢騷:“這成何體統?”

曹瑋對這一切置若罔聞,仍指揮部隊散漫不整地往前走。

這一情況被敵人探知了。敵軍首領聽說曹瑋因貪圖牛羊而軍隊不整,二話沒說,當下回師襲擊,發誓要打一個翻身仗。

曹瑋聽說敵軍襲來,並不慌亂,反而命令部隊更加.緩慢地行軍,直走到一個有利地形,才停止前進,等候敵軍。

等到敵人靠近了,曹瑋派人對他們放話說:“你軍遠來,必定很疲勞。我不想乘人疲倦時發動攻擊,請你們先休息人馬,然後再戰。”

敵人正疲倦得很,聽了這話,都非常高興,解甲下馬安心休息。

過了一段時間,曹瑋派人對敵人說:“你們休息好了,可以決戰了。”

於是,雙方各自列隊廝殺。宋軍以逸待勞,將敵軍打得大敗而逃。

部下們對這一切都不太理解。曹瑋解釋說:“敵人已離去又回來,一往一來約有百裏。我料定敵人已疲勞不堪,所以做出貪圖牛羊之利的樣子來誘騙敵人。如果乘敵人來勢凶猛時決戰,勝敗還很難料。遠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就更加疲勞,以致難以立起身來。所以我讓他們先休息,後決戰。這時敵兵銳氣已盡,我再發動攻擊,敵兵便支持不住了。”

聽了曹瑋的解釋,部下們都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