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越領命後便急忙領兵前往野水渡,但是又聽一個當地人說李光弼有事已經連夜趕回河陽了。李日越失望極了,想到史思明說的那番斬釘截鐵的話,抓不到李光弼就別想活著回去!
他真是越想越感到害怕,覺得自己已經沒有活路了。轉念一想,與其回去領死,倒不如自己找出一條生路來。於是他就向雍希顥請求投降了,雍希顥便帶著他一起去見李光弼,李光弼特別高興,還對他委以重任。高廷暉見李日越投降了,也跟著他歸順了朝廷。
李光弼非常善於用兵。他對對方的心理十分了解,又借勢利用了對方的弱點,最後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史思明手下的兩員大將攬到自己麾下。
基於各種原因,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與別人起爭執。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反唇相譏或者大打出手都並非上策。靈活巧妙地說服對方,從而使他心服口服,“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明智之舉。
經驗要訣
《孫子兵法》的《謀攻第三》中有句話:“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段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百戰百勝算不上是真正的英雄;不進行任何廝殺而使對方的力量屈服,方才算得上是最高明的。的確,如果能不費一槍一彈而禦敵於國門之外,決勝千裏,確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奇觀。就是從生態環境上說,也是能減少物力消耗、杜絕汙染的優化選擇,更不用說免除了生靈塗炭。戰爭,畢竟是太殘酷的事情。
超凡的智慧是言行舉止的最高準則,它通常能夠取代武力的作用而使事情簡單化,令人稱奇。想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良好的判斷力,從而可以看穿對方表麵的謹慎與矜持。揣摩他人的心理往往需要極強的判斷力,而了解一個人的品德與氣質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為自己造勢
為自己造勢就是一種炒作,而炒作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宣傳。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兒子窩闊台即位。當時西夏已經滅亡.而窩闊台的當務之急,就是滅金。經過充足的準備之後,窩闊台親自率領大軍兵分三路開始伐金。第一路由斡陳那顏率領,從濟南出發,向汴京之東進軍;第二路由窩闊台親率,首先攻克河中孟津,以便可以牽製住守衛潼關、黃河天險的金軍;第三路則由拖雷統領著三萬精騎,向南迂回於唐鄧之間.以攻金之側背。在同金軍交戰期間,拖雷還曾經請求宋出兵相助.但是未能如願。於是,他便率軍攻下了宋朝的金州、房州,為進一步滅金掃除了障礙。當時,金軍的精銳部隊都在前線,後方十分空虛,拖雷便避實擊虛.一路上接連將金國的泌陽、南陽、方城、襄城等地逐個攻破,雙方在鈞州展開一場激戰,並對峙於雙鋒山。這時,窩闊台就率領自己的一隊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援助拖雷,將金軍重重包圍住,金軍奮力突圍逃往鈞州.不料半路上又遭到了蒙軍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拖雷迂回襲擊金軍,盡管沒能直接攻向汴京,但是卻將金廷的防禦部署擾得一片大亂。守衛潼關的金軍倉促間趕去支援,以致疲於奔命,窩闊台便趁機南下,將潼關的守軍全部收降。不久,蒙軍便攻破汴京,金主被迫出逃。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窩闊台又率大軍與南宋聯合起來共同圍攻蔡州,金哀宗傳位給完顏承麟,後來完顏承麟與守城的金軍將士一同戰死,至此金朝滅亡。
金國也曾稱霸一時,並多次南下攻宋,還曾迫使蒙古向其俯首稱臣。為什麼短短幾年內便被蒙古大軍所滅呢?也許主要並不是因為金國的勢力逐漸衰弱,而是由於後起的蒙古大軍的確太過強盛了.更何況它還不失時機地利用了宋、金兩國的矛盾與南宋聯合在一起,為自己造勢。這樣一來.滅金自然就變得容易多了。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8月,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領數萬唐軍前去討伐薛仁杲。11月,薛軍十餘萬人出來應戰,唐軍堅守不出,雙方對峙長達兩個多月,致使薛仁杲一方糧草用盡,人心煥散。李世民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便命梁實率領部分兵力誘敵出擊,薛軍果然派出精銳部隊來襲,梁實隻是堅守。待薛軍人困馬乏之時,又增派龐玉部在淺水原一帶布好陣勢以牽製對手,而自己則親率唐軍主力部隊殺進敵軍,大敗薛軍。李世民乘勝追擊,守城的薛軍將士包括薛仁杲在內紛紛棄城投降。
在這場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顯示出了他超凡的軍事才幹,可以說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知兵者”。整個攻打薛仁杲的過程中,李世民並不是隻靠死拚硬打,而是首先做到了“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把握住對自己十分有利的時機,然後主動出擊,最後一舉將薛仁杲部消滅,為唐朝的統一進程掃除了障礙。
懂得製造和利用有利於己方的態勢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勢”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同時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有利的態勢下作戰,便於形成一種居高臨下、勢不可擋的巨大力量。這種氣勢就如同把大石頭從高處往下推一般,擁有無比的威力和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