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任何一個人的本身都存在著種種內在的潛力。這種潛力,哪怕是一丁點,隻要能喚起,就能夠做出驚天動地的偉大驚奇事業來。
平常普通的人並不是本來如此,隻是潛力沒有喚起,沒有運用罷了。這種巨大的潛力,就是人們所說的“神力”、生命力。英雄豪傑隻是把這種力量喚起運用罷了。這種“神力”完全是由內心迸發。這種神力也可以叫“神性”,也可以說是至性至情的力量,人人都有。所以英雄本來是英雄,聖人本來是聖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把這種本來具有的神力喚起,使它從內心發出罷了。然而凡夫俗子,他們之所以不成功,就是沒有把這先天具有的神力喚起,使它從內心發出罷了。
假如我們明白在自己的生命中,原是鎖藏著巨大能量的潛力,就是一個無用的懦夫,在遇上火警災變時,也能在一瞬間突然變成一個英雄。因為英雄一向是英雄,隻不過是把這個英雄顯示出來罷了。這點非常鮮明地闡述了我們強調的“人人都能做聖人,個個可以當英雄”的道理。當然,它並不是虛構用來勉勵人們向善向上,鼓勵人們培養真性美德的,而是具備真理的,是可以實現的。
保持真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裏的性本善與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同是一個道理。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儒家說了“率性盡性”,即可成聖;佛家說了“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前文所說的英雄豪傑要徹底見真性情,同孟子的“無失其本心”、“無失赤子之心”,以及佛家所說的“徹底見本來麵目,立地成佛”同是一個道理。而道家最注重人的“先天”,不重“後天”,不說“入聖”,隻談“成仙”,說“登真”,“修仙”的事,說“修真”,並且常說:“返樸歸真”,“返本歸元”,也是說明這個道理。
禪宗教人一個最簡單的原則是:“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立地成佛。”這裏所說的明心就是本心、真心。所說見性,就見這個“本性”“真性”,除此之外別無他圖。
這裏的一切大機大鋒,大體大用,大徹大悟,都是在尋求這個心,領悟這個心,了解這個心。而曆代禪宗大德中,大多數豪傑,也在這個根本之處參悟,在這裏修養人生。確實,在天地間與人性中,隻是一個好的流行,隻是一個真的流行,隻是一個美的流行。
一個人隻要能拋棄自己的欲望,不受外界所擾亂,不被外物所引誘,不被外塵所迷惑;而保全生命中內在的、本來具備的、真善美的神奇潛力,擴充、發揚光大它,便自然能產生無窮無盡的偉大力量,甚至能持撐天地、彌綸宇宙。
仁者得天下
唐太宗曾經對侍臣說:“做君王的道理,必須善於保護百姓,若是損傷百姓來奉養自身,猶如割身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飽了而自身也會死去。”
仁愛百姓愛及萬物,就能得到民心。得到了民心就能使政治清明國家富強。得不到民心政治自然紊亂,國家也談不上富強,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鞏固了根本國家就會安寧。”《尚書》中說:“如同保護初生的嬰兒,真誠地做到保護初生的嬰兒之心,以仁愛百姓愛及萬物的心態,人民百姓沒有不親近、跟從你的。”治理國家而不得民心的人,便不能得到國家。獲取了民心,而不以民心為己心,不以民意為己意,不以民所想為己所想,不以民所惡為己所惡,同樣得不到民心。
所以說從政的道理,以仁愛百姓而愛及萬物,得民心並致力於百姓,應該作為第一要務。仁愛百姓的人必能善養百姓,親近百姓的人必能愛惜萬物。
能做到存民、保民、養民,能做到愛物、生物、惜物,這就是以“仁覆蓋天下”。能以仁來覆蓋天下,就會得天下。所以孟子的“推行仁政”被天下萬代所提倡。
心中自有高風在
為人處世,節儉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情操。凡是愛好浮華奢侈的人,難養成節儉的德行;喜歡貪得無厭的人,難養成清廉的作風。
東漢時期的楊震,孤寒貧窮,酷愛讀書,明經博覽,讀書破千卷,當時有關西孔子的雅稱。大將軍鄧騭舉薦了他,後遷任刺史。他的門生郡守王密,有一天夜裏帶著金子來饋贈他。楊震婉言謝絕,王密說:“晚上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王密慚愧而去。
楊震的子孫,飲食粗糙,出門步行。有人勸楊震置些產業留給子孫,他說:“要想讓後代人稱為清白吏,就以這個遺留給子孫,不更實惠嗎?”
吳隱之到廣州山海郡做官,那裏有個貪泉,相傳喝了那裏的水,沒有不貪的人,貪泉水可以改變人的性情。吳隱之說:“我心中自有主宰,怎麼撼動得了呢?”於是喝了貪泉的水並作詩說:“古人說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我來飲,終當不易心。”喝了貪泉的水,更加清廉高潔,滿任沒有一點東西帶走。後任尚書,又遷升太仆,他家用竹簾作屏風,與家人吃飯同貧窮人家一樣。他的女兒出嫁沒有嫁妝,並且悄然無聲,一點沒有大官家的氣派。
這就是他們高風亮節、兩袖清風的過人之處。後代官員,為什麼不能這樣呢?這功夫全在於我行我素。一心不動,就能一塵不染,就能不受外物外境的幹擾。
福祿不能預支
一個儉字,有三大益處:一、安分守己,不求於人,所以能培養廉潔;二、奉獻俸祿,周濟困苦的人,所以能廣施功德;三、忍耐不足的現狀,留有餘地,所以享福在後。
因此,為人處世的方法,最好是勤勞節儉,並且有冰清玉潔的操行。也隻有勤儉,才能永保廉潔;隻有冰清玉潔的操行,才能長久處世。守住節儉並依此修持,貧窮時可以獨善其身,富貴時可以善待天下。守住了勤儉,就足以風範在人間,風範於世道。勤就不缺乏財物,儉就知道節餘;勞就能進益,節就能知足,是古代人惜福的方法。在這個勤、儉、勞、節中,儉是首要的。一個人要想培養清風玉操,務必從這裏開始。
人生福祿,都有分數。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餘;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儉為寶。不隻是財物方麵節儉,一切事都要常常思考節儉的意義,才能有餘地。儉對於吃喝來說,可以調養脾胃;儉對於嗜欲來說,可以集中精神;儉對於說話來說,可以培養氣息;儉對於交朋友來說,可以擇友少過失;儉對於應酬來說,可以養身息勞;儉對於夜坐來說,可以安神舒體;儉對於企求來說,可以清心養德;儉對於思慮來說,可以去煩少憂。凡事省得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益。這雖然是持身的方法,也不失涉世處事之道。
所以,奢侈的人富不能滿足,勤儉的人就是貧窮內心也有餘。老子說他有三寶,叫做慈柔,叫做節儉,叫做不敢做在天下人的前麵。又說他有三戒,叫做戒除極端,叫做戒除奢侈,叫做戒除殘酷的措施法度。這都是處世的奇方妙法。
有時須記無時日
宋仁宗曾經對他的侍臣說:“昨天晚上睡不著,因為餓了想吃燒羊肉。”侍臣說:“怎麼不叫人呈上來呢?”仁宗說:“害怕以後養成不好的習慣。寧可忍受一晚的饑餓,也不願開啟無窮的殺生慣例。”又有人獻上蛤蜊二十八枚,一枚值千金。仁宗說:“一下子就花費二萬八千金錢,太奢侈了。我不想這麼做。”於是不接受進貢。
元世祖每當思念起太祖創業的艱難,便取來一棵青草,放到大內丹墀前麵,稱之為儉草,要使子孫們都懂得勤儉的道理。元英宗曾經到禦用大安閣,見到列位世祖遺留下的衣服,都是以普通的木棉做成的,好多都打了補丁。英宗很是感慨,隨後對侍臣說:“祖宗創業艱難哪!衣服用品也是這樣的節儉,我敢一刻忘記嗎?”
唐肅宗當太子的時候,有一次陪同皇上吃飯,有肥美的羊腿,皇上看著他用刀割取。肅宗割取時,油脂漫透了刀刃,於是用大餅來擦試,皇上全神貫注地看著他。肅宗慢慢拿起來吃,這時皇上才高興地說:“福分就要如此珍惜。”
漢代明帝時的馬皇後,位立正宮後,更加自我謙下樸素了。她經常穿的衣服一點也不豪華。有一次很多嬪妃來拜見她,看到她的打扮,都感到好笑,馬皇後卻說:“這也是人們製作出來的,所以我就敢穿上這樣樸素的服裝。”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馬皇後儉節樸素的風範。
宋代的永寧公主,曾經是一身豪華的高貴打扮,拜見皇上時,皇上說:“從今以後不要這樣打扮了。”公主笑著說:“這又能花費多少錢?”皇上說:“作為皇帝的女兒都如此奢華,宮廷裏必然效仿起來,京城裏的高檔服裝價格太高了,百姓們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長在富貴的家庭裏,應該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一些不好的念頭來。”
從以上幾則小小的實例中,可以看出帝王們及他們家庭自奉的態度,以及他們的家庭教養,也可以得知古代朝廷的節儉風範。
所以南北朝時,齊高帝蕭道成,自從繼位後,就以節儉表率天下。他說:“在我治天下十年中,使黃金與泥土等值。”到武帝時,百姓富足快樂,盜賊全無,這也是節儉的結果。
士為知己者死
選擇朋友第一件要緊的事,必須選擇誌向遠大的人,第二點就是選擇氣味相投的人。所說的氣味相投的人,也就是指誌同道合的人;所說的誌向遠大的人,也就是在事業上可以做終身益友的人。
君子先選擇然後才交友,所以少尤。小人先濫交然後再選擇,所以多怨。與其不歡而散,還不如謹慎地相交於開始。朋友是五倫之一,在事業上也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環。《說文》中說:“朋友,就是感情的象征。誌同道合就可以結為朋友。”《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以說,誌同道合的人,就會結成真心的朋友。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們之間真誠相待才能交到知心朋友。怎樣交朋友呢?
一般來說,有益處的朋友有三種,有害處的朋友也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識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三友。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這是有害的三友。
《禮記》上說:“與君子交朋友,就像進入了芝蘭花圃,時間長久了,就聞不到它的芳香,也就是與它同化了。與小人交朋友,就像進入了鮑魚鋪子,時間長久了,就聞不到它的臭氣,也就是與它同化了。”交正人君子為朋友,就可以說是一生的幸福;交邪惡小人為朋友,就可以說是一生的禍害。所以交朋友,不得不慎重地審度與選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譙周說:“交友的方法,最要緊的是清楚明白,沾染上了紅色就變為紅色,沾染上了藍色就變成了青色。”又說:“交朋友得到了門道,就是千裏同好,穩固得像膠漆一樣;交朋友不入門道,就會同室操戈,形同水火。”
如水之交,味濃
交朋友貴在以道相合,以義相聚,以信相守,以心相應;貴在互相敬重、互相信賴、互相體諒、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而最要禁忌的是,以權勢、利害相交。《史記》中說:“以權勢、利害相交合的朋友,權勢傾倒、利害己盡必然疏遠。”
以勢力相交的朋友,勢力傾倒就會絕交;以利益相交的朋友,利益沒有就會疏散。以富貴、功名相交的朋友,富貴、功名的利害相同就會結合,富貴、功名的利害相背就會離開。唯有以道義相交,性情相交,肝膽相交,真誠相交,才會深切長久,才不致於被富貴、貧賤、患難、利害所分離。
歐陽修說:“不就利,不為害、不強交,不馬虎絕交,隻有懷道的人才能做到。”如果不能互相操守大道,互相勉勵大義,互相守住忠信,互相以心相應,互相勸導為善,互相規範於過,互相砥礪以清廉,互相鼓勵以恥,卻隻是互相裝飾,互相憑借引援,互相以朋黨相利用,互相以比周相給與,就是朋友滿天下,譽稱天平,也是庸俗之輩;就是功成名就,顯身揚名,也是奸雄狡詐之徒,無益於人民,無益於社會。所以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君子相聚在一起不勾結,小人是為了勾結才相聚一起。”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馮從吾說:“論交往,應當親近君子而疏遠小人;論度量,應當敬重君子而寬容小人;論學術,應當效法君子而感化小人。不能開化的就施以仁德。”方孝儒說:“貴為君子的人,就能兼容並蓄,使才智能夠自觀,愚昧不肖的人可以自全,所以天下沒有遺棄的怨恨。”
孔子說:“君子所求的是義,小人所求的是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又說:“君子求於自己,小人求於他人。”蘇伯衡說:“有求於人而不加以親近,無求於人也不加以疏遠,這就是君子的行為。有求於人而唯恐不親近,無求於人而唯恐不疏遠,這就是小人的行為。”有求於人而不更加恭敬,無求於人而不更加驕傲,這是君子的行為。有求於人就奴顏媚骨,無求於人就盛氣淩人,這是小人的行為。
呂坤說:“見利向前,見害後退,共同有功專美稱自己,共同有錯就推諉於他人,這是小人的常態,是大丈夫感到恥辱的行為。”天玄子說:“見利也不跑向前,遇到禍害也不躲避,這是君子所做的事。有名聲就攬給自己,有毀敗就歸於他人,這是小人所做的事。”又說:“從善如流,嫉惡如仇的人,是君子;從善好像登天,從惡好像山崩,是小人。”
所以,君子的過錯,就好比日食月食。有過錯人們都看得到,改正了人們就更加敬仰他。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是君子。富貴則淫,貧賤則移,威武則屈的人,是小人。
交友貴在交心
交朋友的道理是,擇交宜慎,用情宜淡。慎就少出錯,淡就能長久。
史扌晉臣說:“古人說:‘得到了一位知己,死也無怨恨’。這就說明知己的朋友難得尋找。逢人就侃侃而談,到處投帖交友,然而知己的朋友有幾個呢?隻不過是聲氣浮慕,自以為豪放而已。一件事不如意,怨恨、誹謗就多得很,還不如慎重而交,選擇而交,這樣交的朋友,自然得力。”
倭仁也說:“交朋友就要慎重,不互相勾結為傷害。”所以多識一人,還不如少識一人,也就是說交友宜當慎重。
《禮記》中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以清淡而成,小人以甘甜而壞。”
有人這樣說:“淡就能長久。過於親熱就難以繼續,過於親密就難以增加。凡是看見變化容易高興的人,也就容易發怒。容易變化而親近的人,看見變化就容易疏遠。人生之中怎麼會事事都能稱心如意呢?偶爾有一句話,一件事不相合,就會互相結怨生仇,像這樣還不如恬淡靜寂的好。”
所以張洞初說:“風塵擾攘之中,決沒有好步伐;交際寢暄之內,決沒有好人品。聖賢取人,寧可拘泥也不隨便,寧可磊磊落落不馬馬虎虎。”
馮席說:“交友不在多,得到一人可以勝過百人。”
朋友是自身的折射
曾國藩說:“一般說來,厚道、忠誠、信實,並能指出我的錯處的人,就是益友。如果是諂媚、阿諛、輕薄、輕慢不正經、引導人做惡的人,就是損友。以此類推去尋求朋友,也自然合乎得上六七分。”
交朋友的道理是,同益友相交就會進益,同損友相交就會漸損。
同好人交朋友,看起來沒有得到什麼大的、明顯的好處,然而動靜、語言及相互接觸之間,受到他的潛移默化作用,隻不過自己不知道而已。與壞人交上了朋友,看起來也沒有失去什麼,然而動靜、說話及相互接觸,常被他默化過去為惡,而自己不知道罷了。
《袁氏家訓》中說到:“與剛直的人住在一起,心中存著畏忌,所以說話都經過選擇,行動必然謹慎,開始好像不大劃得來,時間長了而受到益處多著呢!同柔善的人居在一起,意識感覺和順,然而言辭必須予以讚揚,有了過錯也不給與警告的,相親相好,積聚了很多悔恨於一身還不自知,這樣的損失誰說不大呢!”
隻有交朋友不計較他的過錯,但要記住他的好處;不計較他的壞處,但要記住他的恩德;不計較他的短處,但要記住他的長處。
《溫氏母訓》告誡子孫說:“你們與朋友相處,隻取他們的長處,不要計較他們的短處。如果遇到剛硬的人,必須忍耐他的戾氣;遇上駿逸的人,必須忍耐他的罔氣;遇上樸厚的人,必須忍耐他的滯氣;遇上輕佻的人,必須忍耐他的浮氣。不隻顧取好的方麵而無方法,這也是全交的法則。”這就在於能虛心接受。要想虛心接受,就須戒除自滿。
《尚書》中說:“謙恭就能受到益處,自滿就會損致損失。”許魯齋說:“凡是朋友之中,切記戒除自滿。隻有虛心才能受益,自滿就無所能容;他人不告訴我,也要能禁止這些,不然就無所長進。所以說一個人的見解,不足以代表十人。我能取得十人,是兼有十人的能耐。不停地擇取他人的優點,至於百人千人,就在於我的能耐,這也是可以稱量的!”所以在朋友之中,能謙恭、能虛心、能包容、能寬恕,就會受益無窮。
患難中,真情現
張楊園說:“我有德於人,無論大小,都要忘記。人們有德於我,雖然小也不能忘記。”又說:“處在貧賤的時候,不可輕易累及他人,累及於人就失去了義。處在富貴的日子,就應當有想到他人的念頭,不然就危害了仁。”這是至關緊要、完全應該記住的話,雖在萬代之後,也不可改變!
交朋友的道理,就是力求怎樣做才能使自己成為他人的知己,使他人知恩感德。不宜讓他做我的知己,使我去感恩報德,不然使我終生遺憾,這是緊要的一處。最好能多推理,多立德,多改過,多勸善,希望能共同進步,都有成就。
既然結為朋友,幫助他等於幫助自己,立人也就是立己。如果稍有餘力,就應該有想到他人的念頭。如果連累他人,就是累及自己;虧損他人,就是損虧自己。如果自己處在貧賤、憂慮、患難之中,就得振奮起來,應當想到要自勉自立,自我奮鬥,不能輕易連累他人,有求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