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方能方,當圓可圓(1)(3 / 3)

朱熹評論說:“如果不想上麵的人無禮對我,就必須以這樣的心去度量下麵人的心,也不敢以這個無禮去指使他們。不想下麵的人不忠於我,就必須以這個心去度量上麵人的心,也不敢以這個心不忠於事業。至於前後左右,都是這樣的。就自身所處的位置,上下四邊,長短廣狹,彼此都一樣,而沒有不規矩的。所操持的人,所推及的事,就是平天下的要道。”

子貢問:“有一句能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回答說:“恕。這個恕,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強加於人。”這也是“矩之道”。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端困難。所以子貢告訴孔子說:“我不想要的,人們不要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人。”孔子認為不是子貢所能做到的,他說:“端木賜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這不僅要靠道德修養,而且還要看性情。

有真性情,有真肝膽,有真誠實的人,再加上知識麵的廣大,才較容易有功效。對待人,就要以這些高尚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耶穌說:“愛他人就像愛自己”。又說:“你要想人們怎樣對待你,你也就要怎樣對待人。”可見東方、西方聖人的見解都是相同的。

一部《聖經》,隻是教育人們,愛他人要像愛自己,教導人們寬恕他人如同寬恕自己。有這這種偉大精神,就始終能服天下萬代人的心。“要想樹立自己先要樹立他人,要想顯達自己先要顯達他人。”聖人的功夫,就是善於以自己所想而推及他人。

屍子說:“討厭他人,本來是討厭自己;想責求他人,就應該責求自己。”好人之所以好,進而跟隨他的好;惡人之所以惡,進而除去他的惡;想人之所以想,進而成就他的想,這就是千古以來處世的無上妙理。

世間的人,沒有不喜歡富貴的。我富貴了,沒有不想到尊貴榮譽的;我得到了尊貴榮譽,沒有不討厭貧賤的;我要除去他們的貧賤,沒有不討厭患難、困頓的,而我就要為人們解除患難、困頓。

古代的聖人說:“天下有受饑餓的人,如同自己受到饑餓;天下有落水的人,如同自己落水。”這就能看出他的偉大,就能看出他的仁德如同天地。現在就是朋友兄弟有受饑餓的人,也看做是過路人的饑餓;朋友兄弟有落水的人,也看做是過路人落水,也不想給予一點糧食幫助他,伸出一隻手拉他一把,唯一的是對自己的功利才動心,才動手。

名節以立,羽毛以惜,力量以珍。凡是有利於我的,就是辱身屈膝也可以;隻要對我沒有利的事,就熟視無睹。像這樣的人能成大功、立大業嗎?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家,不是愛自己而是愛人類,這是聖人的觀念。

鄒浩說:“以愛自己的心去愛大眾,仁德就有不可勝的作用。以討厭他人的心討厭自己,道義就有不可勝的作用。”範純仁說:“如果能以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他人,就是不折不扣的聖人境界。”蘇東坡說:“如果自己認為是君子,而認為他人是小人,這樣的人與小人也沒有差別。”吳澄說:“自己處身在沒有過錯的地步,而看他人的所得,他人的不所得,好像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一樣,這就是楊朱的‘為我’,這是聖賢人物最反對的。”

楊朱以拔自己一毛而利於天下也不做,表率天下以奉一身也不做。現在有的人,就是拔一毛而利於天下不做,表率天下以奉一身也不做的。不僅是這樣,而且日夜所謀劃的,隻想到損人利己,這樣就與楊朱不相上下。

為他人的快樂而樂

輔佐周朝建立起不朽功業的薑太公,對周文王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同享天下利益的人而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人失去天下。”又說:“獲得大勝不是靠鬥爭取得,指揮大兵而沒有創傷。與鬼神相通,微妙啊!微妙!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所以沒有用兵而能取勝,沒有衝鋒而能進攻,沒有戰壕而能防守。不想取得百姓的人,卻能取得百姓;不想取得利益的人,百姓得到利益;不想取國家的人,國家得到利益;不想取天下的人,天下得到利益。”把他人的憂慮當做自己憂慮的人,人們也憂慮他的憂慮;把他人的快樂當做自己快樂的人,人們也快樂他的快樂;以利幫助人們的人,人們也以利幫助他;以道德對待人的人,人們也以道德回報他。這就是人之常情。

古代哲人說:“喜愛人們的人,人們也常常喜愛他。恭敬人們的人,人們也始終恭敬他。”所以說愛人也就是愛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反過來,刻薄他人就是刻薄自己,毀謗他人就是毀謗自己,損害他人就是損害自己。這是千古不變的規律。

古代做大事成大功的人,必然是成大德、得萬民的人。能得到大眾的相助,就能得到天助。所以說:“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周濟他人就是周濟自己。”又說:“輔佐幫助人的人,天賜福給助福於他人的人。”這就是想成就天下的大功的人,所以要先求得幫助於人的道理。

得到大眾幫助的人成功就大,得到少數人幫助的人成功就小,得不到人們幫助的人,沒有不失敗而能僥幸成功的。得到家鄉幫助的人,可以取得鄉地;得到人民幫助的人,可以取得國家;得到天下幫助的人,可以取得天下。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必須先幫助別人,吃虧在前享福在後。所以犧牲自己以服務於家庭,服務於朋友,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民族、國家,服務於全天下的人生觀養成了,就必然使自己的思想意識表現在行動上,並使這個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習慣、準則,便會出於自然、發於至誠,就像有天賦的本能行為一樣。這種服務觀,擴充它來說,也就是以救人為目的的人生觀。救人的人,成就他人的事業,救國的人,成就國家的事業,救人類的人,成就全人類的事業。如果真正做到了以至誠救人、助人、服務於人為終身目的,作為自己終身行事的規範,就自然能贏得人們的靈魂與心力、身體、精神。能做到效死力於人類的事業,人類也會為你的事業效死力。這是自然規律。

所以說:“無我”是得人的根本,“利人”是得人的實用。必須有“無我”的世界觀,方能達到舍己為人,沒有有我而能舍己為人的人,也沒有不為人而能得人的人。釋迦佛的慈航普渡,耶穌的博愛求人,墨子的博愛及眾,孔子的仁政仁德,老子的去私無身,這些人的觀念、出發點,也都是大同小異,殊途同歸。

孔子說:“身處下位,不能獲得上級的信任,百姓不可能得到治理;獲得上級的信任而不能取信於朋友,也不能長久獲取上級的信任。”隻有以“矩之道”的方法與愛人助人的方法,發於至誠,再達到最完美、最崇高的善德,才能合於中庸的聖德。心誠就能盡心盡性,有善德就能服人聚人。至善至誠,自然就可以立德立業,開物成務!

別老坐著

感化人的道理,首先要自化;端正他人的道理,首先要端正自己。自化才能化人,自我端正才能端正他人。這主要在於心術,而不在語言說教上。心術的見識,局限在文字與說話上,可以說是偽裝欺人。

隻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才能使人們認識到,是開誠布公無欺詐的。比如說,你想號令天下人清廉,自己首先要做到清廉;要想號令天下人公正,自己首先要做到公正;要想號令天下人節儉,自己首先要做到節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無聲的禮節,不言的教化。”司馬光戒妄語,隻以誠實自勉自勵。他一生做事,光明磊落,沒有哪一點不可以對人說的。他以身教、行教重於言教,所以風靡一時。

現在列舉三國時代管寧的幾件小事來加以證明。根據《官鑒》記載:“管寧躲避禍亂到了廬山,大熱天,鄰居家有一頭牛在田裏被太陽曝曬,管寧於是把牛牽到陰涼處放牧,主人大感慚愧。當地的男女都在一口井中擔水吃,為了爭先,經常發生鬥毆事件,管寧買來幾件打水工具,放到井邊。人們看到後,各自悔責。管寧講詩書,陳說教,明禮義。所居住的姻親鄰裏,有窮困的人家,管寧分別資助。與做兒子的人談孝理,與做弟弟的講孝悌,與做官的人談忠言。態度恭敬,言語中聽,名聲與行為高潔,人們仰望他認為自己確實趕不上,都以他為自己的榜樣。他因勢而開導人們做好事,漸漸地,人們都受到他的感化。管寧作為一個士人,就是這樣感化他人,感化世俗。”

管寧幼年時代與華歆同桌讀書,有人抬著一頂漂亮的轎子,從門口經過,華歆放下書本去觀望,管寧則不動心。他就是這樣,從來不馬虎。

又有一次,他與華歆共同鋤地種菜,挖出了金子,管寧並不拾起,繼續幹活,把金子看做石頭一樣。華歆撿起來,看了看,隻好丟棄了。所以後來華歆做上了漢朝尚書令,任魏太尉,封為博平侯。而管寧隻被漢文帝封為郎中大夫,明帝拜為光祿勳,他沒有接受。華歆有高官厚祿,管寧沒有。然而就個人的成就與風化而言,管寧遠遠超過了華歆。管寧把黃金看做糞土,把功名看作草鞋,幾個人能及得上他呢?

《官鑒》記載:漢代陳,字仲弓,穎川人。平心待物,鄉裏人有爭論,有是非,都來求他判定。陳於是告知他們的對錯,均是以至誠之心對待,人們都受感動。人們紛紛說:“寧可受刑罰,再也不希望被陳先生瞧不起。”有一年莊稼收成不好,百姓貧窮,盜賊夜晚來了,停歇在梁上。陳暗中已看到了,呼叫子孫,訓示說:“做人宜當自勉,不善的人,他的本性不壞,是迫於饑寒。時間長了就行為不正,像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盜賊大驚,跳到地上,對陳叩頭請罪。陳說:“看你的相貌,不像作惡的人,應當克製自己,重新做好人。”於是,送給小偷兩匹布,讓他回去了。從此,穎川城沒有盜賊。

陳後來做太邱長官,皇上要以三公的官給他,他不接受。享年八十歲。

同時期的紀子與陳的德行差不多,當時人稱二賢人。紀子做尚書令,紀子群為司空,並同著高名,當時號稱三君子。陳與李膺、範滂濟名,他嫉惡揚善,來到人群中,也不違逆他人,受他感化的確實不少。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感化人的作用。

李膺,東漢人,字元禮。桓帝時做司隸校尉。嫉惡如仇,因案事而殺了張讓的弟弟,官員們都很怕他。他作風嚴謹,史書中稱“天下楷模李元禮”,名義上是“登龍門”,其實是可望可知的。後來太監以黨事誣陷他,免除了官職,靈帝即位又列入朝內,同竇武共謀殺誣陷他的太監,沒有成功而被殺害。

範滂,東漢人,字孟博,少年時勵精清節,冀州盜賊成群,範滂做清詔使,為人嚴謹剛正,大有澄清天下的誌向。到了冀州,州尉密令窩贓貪汙的人逃跑,其他相同的人也都聞風而逃了。靈帝時,也以黨事被太監們殺害。這就是說李膺、範滂,隻懂得以治為治,不知道以教化為治,弄得悲慘的下場,所以說他不如陳。

自然就能了然

道家的修養功夫,最忌的是著意。著意地做,便會私心用事。私心用事,即使合義合理,也隻是勉強去做,落入小我的圈子。不像自然合仁,自然合義,自然合理,自然合道,自然合天。不著意,就使心不放蕩,心不放蕩,則天理怡然自得,不借助外求。聖人的千言萬語,隻是要求人們把已放的心,約束住它,使它反歸於人身上來,自然能尋出向上的途徑。做帝王的事業,心尤其容易放鬆,很難以敬守存養,使它在本來的事業中行駛。在事業中行走,心不在事功方麵,就能超人一等。也就是以出世的心情,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不但能行其所行,為其所為,止其所止,而且能進一步行其所自行,為其所自為,止其所自止。這就是敬守存養之心的功效。這樣,對於一個領導人物來說,即使在政務紛繁、戎馬倥傯的情形之下,也容易達到“百官的萬種事務,管理著百萬人口,衣食行囊,樂在其中”的心境。

道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也就是道心。道外無事,事外無道。能除去這個心的遮蓋,便明白了天理。所以有“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這樣的論說。收拾起精神,自做主宰,萬物都備於我,這有什麼欠缺?當惻隱時,自然惻隱;當羞惡時,自然羞惡;當寬裕溫柔時,自然溫柔寬裕;當發強剛毅時,自然發強剛毅;當齊莊中正時,自然齊莊中正。因為能存無我之心,所以一切都能自然;因為純任自然,所以一切就顯得更偉大。

聰明是智慧的運用

上天運用智慧的神力,創造了人類,創造了萬物,這是天地宇宙的奇觀;人類運用自己智慧的神力,改造人類,改造萬物,改造自然,這也是天地宇宙的奇觀;上天把智慧賦予人類,使人類充分運用智慧來完善人生,光輝人生,這些都是智慧的奇觀。

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是較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由此可見,聰明隻是我們自己智慧的運用。

數千年的人類曆史文化,是人類先祖運用智慧的產物;未來無窮年度的曆史文化,要靠我們後輩運用他們的智慧去開創。我們不能以“完成自我”而滿足,而應以完成人類完成天地為目的。神奇的智慧,可以經綸宇宙,經綸天下,經綸國家。智者善於使用它,就能無所不成,使人生光芒萬丈,與天地同存;愚者不能用它,從而一事無成,使他的人生黯然無光,而與草木同朽。所以說:“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內心中的智慧。”

《兵經新論》一書中說:“智者因為尊重德行,所以能辨別是非,辨別善惡,知彼知己,明白順逆;所以能知舍取,定計謀,判勝負,決生死。”

一個人有了豐富的智慧,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什麼事都能成功,也就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有了智慧,便有悟解;有了悟解,就可以一悟百悟、一通百通,就不必事事去求認識求明辨,就可以解開玄奧奇妙之迷。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圓通無礙”、大徹大悟。

人生最好是用智不被物所惑,用慧不被物所蔽。無惑無蔽,就心裏明朗,心明就能見隱識機。見隱在於聖,識機在於神。孔子說:“求學接近於智,力行接近於仁,知恥接近於勇。”又說:“智慧的人不受迷惑,仁德的人無擔憂,勇敢的人不害怕。”沒有迷惑,沒有擔憂,沒有害怕,這就是他能成就自我的原因。

智慧從學問中可以得到,由修養中可以得到。千萬不能妄自菲薄,妄自暴棄,妄自拘限。天地不拘限人,人卻常常拘限於天地。不拘限於天地的人,就是英雄豪傑;拘限於天地的人,就是匹夫小人。

在你困頓不堪時,想想李白的豪邁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就能使心懷開朗,奮發向上。人有大智慧大謀略,就能做領導,而不是被人領導;就能開導他人,而不是受人的開導;就能接引人,而不是受人的接引;就能改造人,而不是受人的改造。

人人都具有智慧,靠發掘而各有所得,而由學問增益的智慧恢宏博大。所以孔子說:“有天生就知道的人,有通過學問而知道的人,有在困難中通過學習而知道,以及所知道的隻是一方麵的人。”這就是孔子談致知的道理。佛家修持的恒言是:“戒定慧”。認為定從戒中產生,慧從定中產生。禪宗認為智慧從參悟中也可以得到,這是佛家論智慧的道理。

留得青山,何懼無柴

孟子說:“堯把需要舜這類的賢人當作自己的憂慮,舜把需要禹、皋陶這類的賢人當作自己的憂慮,農民把百畝田地耕做不好當作自己的憂慮。把財物獎賞給他人就是恩惠,把美好的品德傳授給他人就是忠誠,為天下推薦賢才就是仁義。所以把天下委托給他人容易,為天下尋求賢才就困難。”能為天下選得人才的人,不僅要使一人歸服,而且要使天下人都歸服,使後代人也歸服。

能使天下人都歸服,是智慧的最好運用。

要想服人,就要運用智慧,成人之美,稱人之美。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則相反。”又說:“毀人的善以為善,狡奸懷詐以為智,希望他人出過錯,恥於學習又羞於無能,這就是小人。”稱讚人的長處,成就人的美德,都能使人產生一種由衷的喜悅。

掠人之美,作為自己的美;貪人之功,作為自己的功;竊人之善,作為自己的善,這都是應該嚴格警戒的。顏之推說:“凡是有一個字可取於人的人,都要顯示他稱讚他,不能偷竊他人之美,作為自己的美。”李翱說:“古代的君子,對於他人的善,害怕不能知道;既知道了,又恥於不能稱讚他;能稱讚他,又恥於不能成就他。”

要想做到這樣,就得依靠大功力、大涵養,並深深地體會到我稱讚人們,人們也會稱讚我;我成就他人,他人也會成就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哲理。要成人之美,就要善於推舉人,善於成就人。成就他人之美,也就是說他人有計劃、有圖謀、有事業、有作為、有請求的,隻要我力所能及,都給予支援、同情、幫助,促使他功成業就。千萬不可你為你,我為我,不肯為他人出力量、出財物,袖手旁觀,讓他去自生自滅、自成自敗。

要想到他的成就,就像我的成就,他能立,就像我的立,這就是為天地間造成人才的大度。推舉的人不及我,推舉之後要使他趕上我,再使他超過我,即使居我之上,也沒有嫉妒之心。這時候,千萬不能產生嫉妒人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