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尺寬,一公裏深”是王海波的企業哲學,他的夢想是把九思做成百年老店。畢竟財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留下一個品牌比創造財富更加重要。“九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文化和科技能夠完美的融合。”對九思的現狀,王海波還是很滿意的,“整體來講大部分節奏和預想是相吻合的。但是團隊上依然存在著一些短板,我們也在尋覓更好的人才。”
家庭是創業的後盾 早就預感要成為管理者
在創業的過程中,王海波得到了很多,也作出了很多的犧牲。他認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家庭對他事業的支持,更是讓王海波能“心安理得”的投身於事業中去。“我的父母擁有那一代人很多好的品格,有孝心、節儉、勤奮、與人為善。這些品格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教育子女方麵,他們在品格上是嚴格要求,但是在個人發展上卻很放手,給了我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這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是很難看到的。我感謝父母給了我足夠的自由,給了我嚐試、施展的空間。”在提到妻子的時候,王海波語氣中透露著歉意:“太太是醫生,這個行業本身壓力就非常大,而我又是一身撲在事業上,常年不顧家的人,水卡電卡放在哪裏我都不知道,因此她很辛苦。在家庭方麵我並不是個稱職的人。”
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預感到自己將會創業,擔當領導層的角色。在讀書時,王海波毅然從海洋化學專業轉到了國際企業管理。他這樣說道“從我半路出家讀企業管理,一直到今天,都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做企業和做人是相同的,需要去學習、互補、合作。知道形成完美的團隊和產業鏈。”
正如王海波所說,現在他做的一切,都是在完善自己的修煉過程中。他的目光並沒有盯到財富和名望上。在他看來,所謂的利潤隻是一串數字,“七十年代的人是吃過苦餓過肚子的,我一直在沿襲著勤儉的習慣,我看待財富隻是一串不斷變化的數字。”在他看來,做企業不是為了財富,而是創造就業,承擔社會責任,做成百年老店。
“我是個自以為非的人。”王海波給自己下了這樣的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和優點,每個人都值得我敬佩。我喜歡拿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這樣可以看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在不斷的完善自己,這也許就是王海波的修煉之道吧。
艾媒網張毅:移動互聯的研究就像醫生把脈
文:吳雪麗
速途網小西訪談室第34期小西的話:在別人還不知道智能手機是何物時,他就開始推廣移動閱讀。因為不被理解,他把移動書城改為艾媒谘詢,隻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移動互聯這個產業。作為國內首家從事移動互聯研究的谘詢公司,曾經在長達4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有客戶,可是他說沒有關係,因為谘詢這個行業好比醫生把脈,隻有比產業站得更高起步更早,才能作出漂亮的診斷。
1996年的張毅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不懂計算機,更不懂網絡。
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因為一個澳大利亞留學生要發電郵回家,非要他作陪,於是在學校唯一一個配有電腦的通訊站,他目瞪口呆地看著同學在那個黑機器上打出了一串字符,點了“發送”就把信件寄了出去。
張毅是行動派,立刻就注冊了一個USA.NET的郵箱,隻不過他忘了,那時候國內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郵箱是做什麼用的,所以他注冊的這個郵箱,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用處。但這對於他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就是這個郵箱事件,讓他從此與互聯網從此結下了不斷了的情緣。
來來去去 走不出互聯這張網
在校擔任學生記者的張毅,一個偶然的采訪機會認識了學校網絡中心的主任,因為對互聯網的好奇,他常找老師請教,課餘時間大多在網絡中心度過。畢業後就直接去了中華網做編輯記者,成為國內第一代網絡編輯。
那時的中華網是所有網絡人的夢想,上市公司待遇好、能力強,幾乎每個在中華網的記者都成為外麵挖角的對象。然而好景持續不長,2000年左右,網絡環境突然變得很差,業內盛傳互聯網泡沫經濟,公司內部整天人心惶惶,離開這行的人日趨增多。在這種環境下,張毅也隨波逐流選擇了離開。
他的新工作並沒有多少創新性,仍舊與互聯網相關,隻不過是紙媒——電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