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90年代中期,經過無數次論證後,互聯網正式進入中國。在經過幾年的初級建設後,許政發現在中國普通民眾也可以進行互聯網衝浪。1998年的時候許政已經參加工作,在一家國企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他認為這種日子“太沒意思了”,總覺得現實和理想有差距。於是一邊工作的同時,一邊和明鏡(明鏡是許政網上認識的朋友,後來暨陽社區的聯合創始人)幹起了他們的私活——地方網站的建設。那個時候還沒有地方門戶網站或者地方論壇這種說法,業界對地方論壇普遍的說法是電信信息港。1998年搞網站的時候,暨陽社區的服務器完全是用淘汰的主機和二手硬件拚湊起來的,不可謂不艱苦。用許政的話說就是“我們樂於在這樣的組裝中收獲成就感。在這些不起眼的設備中挖掘極限,是我們最大的樂趣。”
不過,當時很少有全職站長,因為在當時網站幾乎都是憑借著興趣愛好來運營,很少有人通過運營網站能得到金錢上的收益。“那時的互聯網很單純,幾乎沒有商業的雜質。而上網的人群少而精銳,聊天和交流都是充滿深度和誠意的,那也是真正讓人甘心為之奉獻的事業。”說起這句話的時候許政話語中飽含惋惜。但是後來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憑借愛好做站的蔡文勝、李興平、龐東升、姚勁波、戴誌康等在今天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05年中國第一次站長大會在廈門的一艘遊船上舉行,150名中國最頂級的站長參與。當時有站長驕傲的說:“如果這一艘船沉了,中國互聯網就完了。”這話並非危言聳聽,當時個人網站占據了中國互聯網接近半數的流量。的確,在許政等先行者的帶動下,中國互聯網站長群體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互聯網的中堅力量。星星之火,已然成為燎原之勢。
在網站日發帖量超過1萬的時候,一開始隻是想“擁有一個自已的論壇和服務器來學習技術”的許政和明鏡發現,他們真的“搞大了”。責任感3個字像塊石頭一樣壓在許政心頭,“搞大後”的暨陽社區,已經不是他們的“玩具”,而是承載著一群人共同的精神的棲息地,許政的想法就改成了“試試看這東西能做多大”。不過直到2008年之前,暨陽社區從來也沒有想過盈利。
2008年一次偶然的拜訪給許政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那次的拜訪使得許政下決心要成立公司來運營暨陽社區。當時二泉網是無錫市最大的地方網站之一,許政去拜訪二泉網後發現,這個網站已經在鬧市區的高層寫字樓租下了整整兩層樓,員工近八十人了,眼前的情景徹底的震驚了許政。而不久後應邀參加北京康盛的互聯網站長年會,他才發現世界原來真的不同了,田園牧歌式的網站年代過去了,成立公司團隊運營網站的時期已經來臨。
2008年5月,站長年會回來後,許政和明鏡就著手組建公司,同時上馬籌備門戶網站《暨陽網》,並從北京請回了他的姐姐擔任執行總編,許政的姐姐當時是一些知名媒體的專欄撰稿人,有多年記者編輯經驗。同年,暨陽社區陸續推出了會員卡、暨陽消費網、會員刊物等一係列的新項目。隨著業務和網站的進一步擴展,許政發現兩頭忙的他越來越吃不消了,這種情況下必須有所抉擇,終於在2009年許政辭去了國企的工作,從此專職運營暨陽社區。
專注、口碑、極致、快、團隊
雷軍在2012年的站長大會總結過他的成功之道,簡單來說就是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而如果要總結暨陽社區的成功經驗,則需要加上“團隊”二字。在暨陽社區正式商業化的2008年,許政麵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招人受困,在江陰那個地方,想要找到對口的人才非常困難。萬事從零開始,暨陽社區初期許政隻能自已發現和培養團隊。網站在一年內從3人招至近30人,並培養出一批行業客戶經理。一年內就將公司從城郊園區搬至市中心最好地段,並且對服務和產品明確了標準和定價,取得了市場的認可。同時在新人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福利待遇,在工作之外予以人性化的關懷。最讓許政驕傲的一點就是,從公司創辦至今,網站保持著極低的員工流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