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自己的創業道路,除了那些小驚喜外,也有最艱難最刻骨銘心的日子。
50萬啟動資金,沒有認同感,沒有風投,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沈卓立和他的團隊通過做外包來支持團隊運營,當積攢了6個月的資金後,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外包”,全力投入自己的產品上來。
沈卓立曾抱有最壞的打算,6個月為限,失敗了,隊伍也就散了,項目也就結束了。幸運的是,移動互聯網與旅遊相結合大潮襲來,兩個月後,他們拿到了第一筆天使投資。
“一旦拿到投資,你就要一輪輪拿下去,到下一輪若拿不到,散夥也有可能。”然而,在沈卓立心中,即使到現在這個程度失敗了,時間並沒有被浪費,他收獲了很多東西,“創業基本上有兩件事,要麼是你喜歡的,要麼是你擅長的,創業就是去挑戰自己的底線,打破所有的概念。”沈卓立告訴創業者,不要輕易的給自己套上一個框框,這樣會限製你以後的發展,創業讓你在自我認知上有一個很大的跳躍。
創業的路上不乏勇士,堅強的意誌,敢於突破的決心,創業這件事很“殘酷”,無論是誰都得有一顆堅強的心。
然而,每一個勇士都不能是一個孤獨者,他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我覺得人真的很重要,人對了,事對了,錢就不是問題。”在Touch China的隊伍結構是以老帶新,在這個地方不大,卻整潔溫馨的家裏,每個隊員都有著共同的期冀。
當提及沈卓立和他的創業團隊時,他與小編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因受到資深設計師薛文丞的設計吸引,在一個風雨交加白天,我與張碧仿(Touch China聯合創始人)跑到他在溫特萊的雅虎總部辦公室一塊去忽悠他。”最終,這個在兼職創業期的夥伴毅然決然的加入了沈卓立的創業隊伍,“在一個很特殊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和你誌趣很相同的人實屬難得。”似乎是因為緣分,讓沈卓立與他的團隊不期而遇,而在這件有趣的事情背後,是共同的興趣、信仰和信任。
而對於沈卓立本人來說,從一個資深的技術人員到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管理者,am這是一個很大的角色轉變,“我覺得一開始很難,很多人多少都有理想主義思想,但是大多數人都在猶豫是否來挑這個頭,如果你把這個大旗扛起來,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很多與你理念相同的人都被聚集起來了,一個比較有戰鬥力的團隊也就形成了。”
“在創業公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沈卓立坦言:“我是比較幸運的,我的合夥人配合得比較好。”因為興趣,團隊走到了一起,因為背負了太多的期望與壓力,他作為公司扛旗人,成了最睡不著覺的人。而同時,創業就是一件讓人瘋狂的事,這件事刺激著他,讓他激情澎湃,不知疲倦。
我們不做自己都不用的產品
當度過了那段無人問津的時期,Touch China很快迎來了春天,而類似的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我並不害怕競爭,沈卓立說,整個市場是需要教育的,用戶的行為是需要培養的,“反而競爭對手越多,自助遊使用手機應用的行為習慣轉換也就越快,這個市場成長的也就越快。”
表麵上看,移動互聯網的競爭似乎已經廝殺到了紅海的階段,相似的激情,相似的瘋狂讓越來越多的人跳入所謂的“紅海”,而在沈卓立眼中,藍海甚至都沒開始,“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這個概念炒的太熱。這個爆發點真正的在來,大勢需要襯托。”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未來的10年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有發展就存在激烈競爭,人們喜歡講述“用戶為王”的故事,而Touch China又有自己的行事作風,“我們公司有一個不成文的信條就是:不做自己都不用的產品,如果這個產品我自己都不會用,我也不會把他做出來。”當提到自家產品時,沈卓立底氣十足“我們一貫風格是不會讓大家失望的。”正是基於此,Touch China通過良好的口碑營銷獲得不錯的成績。
沈卓立把旅遊比作一顆大樹,Touch China是從樹葉開始做的,將來過渡到樹枝、樹幹,由分散到整合,其最終的目標是城市整體導覽。在他眼中,創業是一件很神聖很嚴肅的事情,Touch China希望做的是長期的Buiness,希望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讓用戶發自內心的喜愛,沈卓立強調:“我們隻會推薦最好的東西,永遠不會強迫銷售給用戶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