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親的順口溜(1 / 2)

父親的順口溜

放歌草原·書寫百姓

作者:王鵬瑞

父親走的前一天,侄女瑞春來看他,他問:“你怎麼來了?”瑞春說:“今天星期六,來看看姑父。”父親說:“有錢難買星期六,領著夫人壓馬路。”這是父親說的最後一句順口溜,次日淩晨,他就走了。

父親文化不高,他16歲隨父從山西老家來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上學,由於年齡大了,直接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讀。又由於他表現積極,並且那個年代缺幹部,父親初中還沒畢業就被組織上選調出來做學校共青團的工作。此後他一生都在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從中學團委書記,到小學校長,再到教育局的紀檢書記。

父親記性很好,他善於收集老百姓中流傳的順口溜,並在給學生或老師們講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常常生動地穿插運用,由此產生很好的效果。

“文革”時期,父親受到很大衝擊。後來談起“文革”,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站不完的隊,請不完的罪,做不完的檢查,流不完的淚。”這是他親身經曆的真實寫照。從“文革”初期的鬥走資派,到中期的挖內人黨,父親都是被“運動”的主角,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殘,說起這些,他真有些不堪回首。

說起“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父親脫口就是一副對聯,上聯是爸爸做官進城;下聯是爸爸無能務農;橫批:爸爸比爸爸。他又說:“領導幹部的子女是下去得少,回來得早,安排得好。”諷刺了當時的不正之風。

改革開放以前,物資供應匱乏,社會上走後門成風。父親說,那時去煤炭公司買煤,沒關係的普通百姓買不到好的塊兒煤,買的都是不好的煤麵子,於是群眾編一對聯,上聯是有麵子的沒麵子;下聯是沒麵子的盡麵子;橫批:麵向群眾。諷刺走後門的歪風。

談起當時的農村情況,父親說:“社員供應八兩糧,拄個鐵鍬靠個牆(指吃不飽);車倌兒供應八兩糧,經常買賣高價糧;飼養員供應八兩糧,又喂雞來又喂羊;隊長供應八兩糧,又娶媳婦又蓋房。”又說借錢的事:“隊長借錢說句話,會計借錢用筆劃,保管借錢不說話,社員借錢製度化。”這些生動的順口溜,諷刺了一些農村幹部利用職務之便貪汙腐敗的現象。

說起那時的生活,父親道:“今年不如去年,比明年強。”簡單中透著機智。

改革開放之初,麵對大量公款出國、公款旅遊現象,父親說:“高級幹部漂洋過海,中級幹部深圳珠海,一般幹部涼城岱海,普通百姓動員下海,不下海給你斷奶。”回顧過去,他又說:“五十年代全民煉鋼,六十年代全民度荒,七十年代全民下鄉,八十年代全民經商。”

當教育我們時,他常說:“年輕人不要攀比,‘人比人,比死了;雞比鴨,淹死了。’”

我們兄弟幾個到了成家的年齡,有時和父親坐在一起談論我們的戀愛婚姻之事,每當這時,他關於戀愛和婚姻的順口溜就脫口而出。父親說:“上世紀50年代,年輕人找對象是‘一工二幹三商人,死也不嫁個莊戶人。’聘禮是‘玻璃窗子大正房,花花被子垛半牆。’到了60年代,是‘上沒有父母下沒有小,呢子製服遊泳表。’而‘屁股底下坐的是飛鴿(自行車品牌),懷裏麵摟的是親格(心愛的人),手上帶的是英格(瑞士表品牌)’就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了。到了70年代,則是‘一套家具帶沙發,二老身邊無牽掛,三轉一擰帶哢嚓(三轉指縫紉機、自行車和手表;哢嚓指照相機),四季衣服要塊八(塊八是一種布料),五官端正一米八。’80年代,則是‘一蹬一轉,一聽一看’(“蹬”指自行車,“轉”指手表,“聽”指收音機,“看”指電視機)。還有一些年輕人,要求‘公公是當官兒的,婆婆是上班兒的,愛人是接班兒的,房子是套間兒的,車子要冒煙兒的。’‘我掙的錢給我媽,你掙的錢咱倆花。生下孩子給你媽(指撫養),你媽不能來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