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存:這個東西其實我曾經在微博裏提到過。我說其實我們的作家學者知識分子,這麼多年處於一個回避狀態,回避這個話題。這使得我們對家族傳承,也是處於一種認識不清,或者模糊狀態。我說了一個很簡單的古代觀念,叫君子之澤,三世而斬,還有我在《家世》裏麵手寫的那個條幅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都是古人對宗親倫理的一種觀察得出來的結論。這些結論其實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還有一個中國陰陽五行的說法叫金克木,孩子要成為參天大樹,他的屬性是一個木,木是要生發的;金一般是指爺爺奶奶這一代人,也是指父母的前台,如果爺爺老爺太溺愛孫子孫女,或者父親母親給兒子女兒的錢財太多的話,就叫金克木。把木克製住了,這個樹木就無法成為參天大樹就會夭折。所以,我們這麼來理解,就知道為什麼某些富二代和官二代不太成器,他的言行舉止成為一個社會的笑料。如果我們知道這種五行的觀念,知識人能夠來探索這個宗親關係的話,就成為我們社會的共識,能夠讓我們的官員和富人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健康一點,而不是像目前放任他們的階段。
問:你書寫了十幾個家族的命運,總結了他們的家教家風,但是蔣家好像沒有總結出合適的家教家風。
餘世存:蔣家的家教家風是既傳統又現代。一方麵是傳統的忠孝禮儀,還有一個現代的,它不是民族主義的,而是世界主義的,中西貫通的東西。所以,他們家從蔣介石開始,就基本上是中西文化的一個示範者,一個體現者。我寫老蔣這一家,也是受去年“9·15”遊行的刺激,我們很多人自己都不會英語日語,反而那麼仇日仇美,而且這種仇恨的情緒是對自己的同胞進行打砸搶,我覺得這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希望通過寫蔣家能夠讓人知道,中西之間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鴻溝,你看他們家好幾位兒媳婦都是西方人。
問:你書中寫到,蔣家第三代,似乎遭受了天刑地斬,第四代歸於平淡。按照傳統的說法,二蔣的屍骨幾十年未能入土為安,所以未能蔭庇後代子孫,你覺得這種現象與傳統命理的關係很大嗎?
餘世存:那肯定很大,因為中國人心裏都清楚,人死無葬身之地,是很大的詛咒,一個很大的報應。這個報應肯定會傷及後代,傷及他的家族的命運。
問:二蔣後代沒有能承繼他們的思想和輝煌事業,好像不能完全用傳統命理來解釋。
餘世存:對,也有第四代第五代對台灣時事的一種考量,他們更願意回歸,做一個普通人平常人。我覺得他們也受了西方思想的影響,更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就是很平實的,而不是說一定要去做一個社會的呼風喚雨的這一類人物。
問:在十幾個家族中,哪些人的家教家風是你最為欣賞的?
餘世存:肯定是林家,就是林同濟家族,他們家是培養專業人才。因為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很多方麵是不缺的,比如說孝順、正直、正義感,但是中國人就缺專業精神。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為什麼老提民主和科學,其實我們在這種專業精神上很欠缺。我對目前知識界的不滿意就在於,第一是問題意識太少;第二,大家探討問題的話,基本上是一種想當然,預想的程度很多,缺乏很實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