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行業職業道德規範(3)(3 / 3)

(2)關係著農業現代化的成敗

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相對滯後,農業仍然是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首先,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都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其次,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且仍偏緊的狀態;第三,我國農業麵臨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要徹底改變我國當前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之路。這是完成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的現代化,首先必須是人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發展的這個宏偉目標不僅要提高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還要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即勇於探索,銳意進取,不斷學習,科學種田。

(3)關係著農村的富裕和全麵小康的進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並不富裕,特別是農村。據統計,在我國3000萬貧困人口中,絕大部分在農村,而這已嚴重製約了全麵小康的進程。對此,黨和國家給予了高度關注,采取了取消農業稅、增加補貼、穩定糧價、轉移就業等多種措施和一係列優惠政策,廣大農業從業人員應抓住機遇,發揚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節儉持家的職業品德,克服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在廣闊的農村天地中依靠自己的雙手,放寬眼界,開動腦筋,巧用市場和資源,找出一把打開富裕之門的金鑰匙。

(4)關係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現

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應是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輝映的社會狀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攜手共進、共同繁榮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應有內容。從地域的角度來看,精神文明建設分為城鎮和農村兩部分。沒有涵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設是殘缺不全的,沒有農村人口精神風貌的改善,便沒有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一些農村地區已率先跨入了小康門檻。但令人痛惜的是,他們的精神文明卻並未同步發展,有的甚至日益萎縮,封建迷信愈演愈烈、大操大辦漸成氣候、賭博吸毒暗波湧動,嚴重侵蝕著農業從業人員的精神支柱。在此種背景下,強化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鞏固中國古代農民的艱苦奮鬥、勤勞致富、誠實質樸、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銳意進取、科學文明、自立民主、競爭效率的精神品格,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總之,沒有農業從業人員的熱愛農業、紮根農村,中國的生存和發展便是鏡中花水中月;沒有農業從業人員的珍惜土地、愛護環境,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可企及;沒有農業從業人員的艱苦奮鬥、勤勞致富,中國的全麵小康目標就會落空;沒有農業從業人員的敢於創新、科學種田,中國的現代化就會殘缺不全;沒有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的整體提高,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會困難重重。

3.2.3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主要規範

農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農業的振興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要振興農業,除了依靠科學技術,依靠正確的方針、政策外,還必須有一支思想先進、道德高尚、獻身農業、懂得技術、精通管理的新型農業從業人員隊伍。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時代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改變觀念,熱愛農業,獻身農村

目前,社會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存在輕視農業、看不起農業從業人員的思想,認為從事農業工作是沒有出息的,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辛勤勞動不理解、不尊重,甚至冷嘲熱諷。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講的:“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燒炭的,仔細一打聽,原來是農技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