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職業道德基本規範(14)(2 / 2)

(2)具有敬業精神

宋朝朱熹對“敬業”的解釋是:“專心致誌,以事其業”。即敬業的核心是嚴肅認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盡職盡責。古人提倡的這種工作態度今天仍然沒有過時,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將“敬業”作為公民道德規範,用來規範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係。“敬業”的基本內容是忠於職守、精益求精、德藝雙馨、遵守職業道德。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

從敬業和奉獻的關係來看,兩者是不能決然分開的。敬業是奉獻的前提和基礎,奉獻是敬業的本質要求,離開了敬業,奉獻就是空談,從一定意義上說奉獻是通過敬業的途徑實現的。一個人隻有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奉獻社會、造福社會,為社會、為祖國做貢獻。

(3)具有創新精神

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創新意味著突破、飛躍和前進。創新的目標是個“新”字,創新的手段是個“創”字。創新之所以成為精神,是因為不但要有創新意識,更要有堅韌不拔的行動。沒有創新意識,行動因沒有動機而不能成為行動(這裏所指的行動,特指創新行動);空有創新意識,而沒有創新行動,創新精神因為得不到落實和實施而成為空話,最後成為幻想。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特別在當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發展神速,我們隻有發揚創新精神,不斷進取,與時俱進,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更好地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好地奉獻社會、奉獻國家。

思考與案例分析題

一、思考題

1.服務群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結合自身實際,說說我們應該怎樣奉獻社會?

二、案例分析題

2004年11月18日,鄭州市金水區陳砦村村委會主任陳紮根在北京301醫院病逝,噩耗傳來,陳砦村男女老少陷入一片悲痛之中。在告別陳紮根那天,上至70歲的太婆,下至10來歲的孩童,500多村民自發前來送行。陳紮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最基層的村官贏得眾多村民的愛戴呢?

1994年底,42歲的陳紮根被村民推選為陳砦村村委會主任。當時的陳砦村貧窮混亂,此後的許多天,陳砦村的大街小巷多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陳紮根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挨家挨戶了解困難。

當地村民有種菜的傳統,除了自家吃之外,零零散散地挑到市區賣,收入有限。“為什麼不建個蔬菜市場呢?既可以幫村民賣菜,又給村裏帶來收入”,陳紮根對村幹部說。他雖然身患肝病,但為了爭取市區關虎屯的蔬菜批發市場落戶陳砦,摸黑堅持去關虎屯的蔬菜批發市場至少100多個晚上,掌握了蔬菜市場的全麵情況,終於把這個項目爭取到了陳砦村。

村裏地少人多,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建成後,陳紮根的眼光又瞄準了高效農業。他帶著專家到荷蘭考察,在那裏他每天鑽大棚,走地頭,還買回了大量的科技資料和種子。陳紮根看到荷蘭的花卉種植非常發達,而且利潤很高,他覺得種蔬菜不如搞花卉。鑒於當地村民隻會種菜,對花卉一竅不通的現狀,陳紮根自己帶頭學技術,他專門買回國外的種植錄像帶,一遍遍向村民解釋。1998年底,陳砦村開始建設花卉基地,如今陳砦花卉市場已發展成擁有花卉生產基地、花卉批發市場的綜合交易中心,擁有商戶1000多戶,市場輻射整個中西部地區,成為國內麵積最大的室內花卉基地。

陳砦村發展起來後,老百姓最擔心村幹部以權謀私,陳紮根主動讓村民來監督自己。

“不為當村長手中有權力,不圖當官借機撈好處”,陳紮根對親戚朋友和身邊的工作人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陳紮根自家辦的工廠,自當上村委會主任後,再也沒精力管了,本來很紅火的機械設備廠生意一落而下。不僅與此,村裏的資金緊張時,陳紮根還從家裏拿錢支援,因為部分款項來不及走財務手續,一部分賬款現在根本無法核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陳紮根的帶領下,陳砦村全體村幹部不講職務高低,全部拿一樣的工資,大家爭相比貢獻。陳紮根如今獲得的唯一一個榮譽稱號“河南省勞動模範”,還是村支書宋書保報上去的。在榮譽麵前,村幹部相互謙讓,異常低調。在陳紮根的影響下,村幹部顧大局,講團結,十年之中再沒有出現一例群眾上訪事件。

【要求】

上述事例中,陳紮根身上體現了哪些職業道德品質?對我們今後的職業活動有什麼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