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職業道德基本規範(14)(1 / 2)

發揚無私奉獻精神有助於抑製極端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蔓延。市場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效率提高的同時,又往往帶來一些負麵的東西,如個人欲望膨脹、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可以通過提高道德素養,抑製私欲的膨脹和腐朽思想的侵蝕,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衝突,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4)是人們自身發展的需要

人類形成社會、社會出現分工以後,人就不再屬於單個的自己,“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高度社會化的時代,任何個人都無法獨立於社會而存在。實際上,這是一個“人人靠我,我靠人人”的社會,由此才需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因此,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以其對社會的貢獻為前提和條件,離開了對社會的貢獻,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就是指人對自己、對他人乃至對社會需要的滿足。人的價值包含兩個方麵:其一是社會價值,其二是人的自我價值。具體地說,就是人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潛能,不斷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簡而言之,人的價值的實質在於其對社會的貢獻。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曾說過:“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愛因斯坦也曾經說:

“人隻有貢獻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工作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可見,奉獻主要體現於個人對他人和社會需要的滿足,即體現於人的社會價值。

徐本禹,男,1982年生,山東聊城人,中共黨員,1999年考取華中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2003年本科畢業,高分考取本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同年7月,他放棄深造機會,回到一年前“三下鄉”誌願服務活動中服務過的貴州一山村小學義務支教,並每月從微薄的生活補助中節省出一半的錢,用來資助當地孩子上學,現作為青年誌願者在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大石小學義務支教。徐本禹的支教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尤其感動了廣大青年學生。在他的行為感召下,收到要求捐款的電子郵件2000餘封,實際收到捐款近20萬元人民幣,一舉解決了大水鄉502名貧困孩子本學期的學雜費。此外,還收到各界捐贈的衣物、文具、計算機、體育器材等折合人民幣25萬餘元。徐本禹先後被授予貴州省畢節市“優秀共產黨員”和華中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傑出青年誌願者標兵”稱號,而且還被選為2004年度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人物。

【小資料】

諾貝爾的永恒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藥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藥上。諾貝爾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分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隻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3.奉獻社會的基本要求

(1)樹立全局觀念

事物的全局,就是事物諸多要素、階段所構成的整體。相對於全局來講,各個要素、各個階段都是局部。全局由互相聯係、相互作用的各個局部形成整體。在事物的發展中,全局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因此全局高於局部、統帥局部。當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發生衝突時,局部要服從全局。

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是奉獻社會的出發點。從人的存在方式上看,個人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而奉獻社會是對社會人的一種道德要求和基本義務,這種道德要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人的存在方式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頁),人的社會性存在,既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又是人之所以為人存在的方式。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不可分割、有機統一的聯係,是這種社會性的集中體現。維護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就是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準則,而每個人都要做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情就成了一種道德要求,這也是奉獻最基本的意義。換句話說,每個人做了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情,就是一種奉獻,這也是社會公德的根本。社會公德的本質是維護公共利益,也就是維護每個人的利益。你為別人做出了奉獻,同時你也享受了別人給予你的奉獻。在抗擊“非典”的日子裏,不同行業的工作者堅守各自的工作崗位,恪盡職守,對他人和社會都是一種奉獻;同時,他們也從各個方麵感受到來自社會、他人的關愛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