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職業道德基本規範(13)(2 / 2)

2.奉獻社會的重要性

(1)是我們事業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證

我們現階段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艱苦創業的過程,無私奉獻應當成為我們創業精神的重要內涵。我們的國家還不是很富強,生產力落後、人口多、資源少的國情將長期製約著我們的發展,因此我們仍然需要過緊日子,仍然需要艱苦奮鬥,仍然需要提倡奉獻精神。講奉獻精神,就要講大局意識,講犧牲精神,就要進一步提倡小局服從大局、局部服從全局,甚至犧牲某些局部利益,保全和維護大局利益。大力發揚無私奉獻精神是我們事業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無私奉獻的結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其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要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沒有奉獻精神是不可能實現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為了提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是黨和國家實行的一項大政策,目的是為了加速經濟發展,通過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而在“共同富裕”中就包含著奉獻社會的精神,它要求先富者要幫助後富者,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李連成是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10多年來,他帶領村民艱苦奮鬥,穩定農業,發展工業,搞活商業,使西辛莊村一躍成為年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兩個文明同步發展的河南省文明村,體現了一個黨員的無私奉獻精神。

(2)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

市場經濟運行機製的實質是優勝劣汰,其判定的標準是經濟效益。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等。但市場經濟也不能脫離與政治、文化、道德等多種因素之間的相互製約與相互影響。道德和道德調節滲透於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有效的道德調節是經濟運行的潤滑劑。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倡導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使企業和個人改善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實力,從而贏得顧客、贏得市場。無私奉獻精神是從精神動力的高度促進著市場經濟機製的運行,並使之朝著人類理想的方向發展。

河北省懷宋縣土木鄉西辛堡村村民白萬珍,1987年從朋友處借了1000元錢,從縣良種場借了兩組雞籠,買回了170隻蛋雞,刻苦學習,鑽研技術,苦心經營,不斷擴大養殖規模,一舉成了村裏的富裕戶。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願望,她組織村民成立了養雞聯合體,並為村民解決資金、技術、銷路等一係列問題,引導村民積極而有效地介入市場經濟的競爭中。近年來,白萬珍共為養殖戶讓利760多萬元,養殖聯係戶輻射到張家口市級8個縣區300多個村莊。十幾年來她滿腔熱情,以無私奉獻精神為當地幾百萬農民帶了個好頭,被河北省張家口市多次評為雙學雙比“女能手”、養殖女狀元、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

白萬珍的事跡告訴我們,奉獻社會的精神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可以統一的,在向共同富裕目標的追求中,無私奉獻精神是可以與市場經濟共存的,它可以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製的運行提供精神動力。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無私奉獻精神非但沒有過時,反而被賦予了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3)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進器”

人類從蠻荒時代走入信息社會,歸根結底靠的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與人的發展相伴而行的。猶如生產力的發展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一樣,人的道德境界也總是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提升。奉獻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力量、一種先進的精神,在數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上不斷地提升著人類的精神素質,促進著社會的進步。當前,黨和國家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無私奉獻精神要求在他人危難之際人人伸出救援之手,它可以具體表現為見義勇為、青年誌願者活動、希望工程及先富帶後富等多種形式,為社會奉獻出愛心,在社會上扶危濟困,營造出一種互助友愛的社會風氣,從而大大提高社會凝聚力,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