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職業道德基本規範(12)(2 / 3)

第三,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失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社會主義各種職業都是服務群眾的崗位。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們無論從事哪種職業,也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或私營企業,都要把自己的職業活動同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聯係起來。通過自身的職業活動來滿足社會上各個行業人民群眾的需要,同時也從各行各業的職業活動中滿足自己的需要。然而,在社會主義社會,既存在著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矛盾,也存在著小集體、企業、部門與國家和整個社會之間的利益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這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來作為處理矛盾的尺度,這個標準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它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各種關係的依據。例如,一個幾百人的小型造紙廠,經濟效益可觀,給當地解決了許多人的就業問題。但造紙廠排出了大量的汙水,汙染環境十分嚴重,造紙廠是否關閉就看以什麼為標準。若以造紙廠這個小集體的利益為標準,造紙廠不應關閉;若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標準,造紙廠就應關閉。因此,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衡量職業行為善惡的最高標準。

第四,熱愛群眾,服務群眾,關心群眾。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無論何時何地,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他們不僅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在階級對抗的社會裏是階級鬥爭的主力軍。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民群眾的力量都是強大的、不可低估的。要正確對待人民群眾,應該做到熱愛群眾、服務群眾、關心群眾,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同甘苦、共命運,與人民群眾建立深厚感情,處處樹立人民群眾利益至上的信念。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消滅了剝削與壓迫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社會分工不同。各級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工具,絕不允許借其謀取個人私利。

2.服務群眾的重要性

(1)服務群眾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與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相區別的標誌。在以往的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是剝削階級道德,總是表現為為統治階級服務,為剝削階級服務。隻有社會主義道德才倡導服務群眾,才真正實踐服務群眾。

利益是道德的基礎,道德的根本問題是個人利益同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把道德建立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基礎上是剝削階級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不否認個人利益,但強調人民的最大、最廣、最遠的利益,強調作為人民利益代表的整體利益、國家利益。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在人民利益基礎上使之統一起來,就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這個道德原則在實踐中的體現就是為人民服務。職業道德中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無不與為人民服務緊密相連。對職業崗位的熱愛,對群眾的真誠關心,都是出自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

(2)服務群眾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製度的客觀要求

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它由經濟基礎決定,同時又為經濟基礎服務。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製度。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代表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最終目的是要從根本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服務群眾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一致。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隻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消除兩極分化,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從政治製度看,我國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因而社會主義人際關係的本質是主人間的關係,是互相服務的關係。服務群眾的道德要求正是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不能忽視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

(3)服務群眾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和階級本質

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是由無產階級建立的,因而無產階級就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利益,它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全人類的解放。所以,正是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和階級本質決定了為人民服務必然成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