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職業道德概述(5)(2 / 3)

2.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核心的緣由

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特殊的道德意義。

(1)是由人民群眾在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力量。全部社會發展史,就是勞動群眾創造財富、推動社會變革的曆史。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體,過去的曆史是由他們譜寫的,將來的曆史也要靠他們去創造。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符合曆史發展的要求。

(2)是由無產階級的階級特性和根本利益決定的

無產階級是曆史上最革命、最大公無私的階級,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它沒有自己的私利。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質上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特性。

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在於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不能解放全人類,就不能徹底解放自己。因此,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也要求無產階級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是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職業道德的重要標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政治關係和嶄新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集中體現,是新舊職業道德規範的根本區別。在私有製階級社會裏,剝削階級同勞動人民的關係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在剝削階級那裏通行的格言是“人人為自己,上帝是大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勞動人民內部,一方麵有團結互助的優良道德傳統,另一方麵又受著私有製和剝削階級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道德影響,因此在全社會不可能形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規範。社會主義社會同舊社會的根本不同在於,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剝削,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製,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人民在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中處於主人翁的地位,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係。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要求,正是鞏固和發展這一嶄新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需要,是全社會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區分新舊社會職業道德規範的重要標誌。

(4)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

在社會主義社會,各行各業具體的職業不同,職責不一樣,具體的職業道德準則也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是什麼職業、什麼樣的具體行為準則,它的靈魂、它的根本宗旨、它的行為指導思想,應當是相同的,這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各種具體職業道德所應圍繞的核心。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所提出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一係列基本規範,都體現著為人民服務的要求。“愛崗敬業”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具體體現;“誠實守信”是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前提;“辦事公道”是為人民服務必不可少的要求;“服務群眾”是為人民服務精神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表明了職業活動的目的;“奉獻社會”是為人民服務實踐的歸宿。可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精髓所在,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不可能有崇高的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強烈的職業責任心。因此,職業活動中能否貫徹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將表明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追求和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

(5)是社會主義人際關係本質的體現

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不論從事哪種職業,都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都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總目標服務的。我們每個從業人員不論職務高低,不論事業大小,不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與此同時,每個從業人員都在相互服務的情況下生活著,每個人的職業及職業崗位雖然不同,但人人都是服務對象,人人又都在為他人服務。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職業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並把它落實到為職業對象的服務之中,深刻地體現著社會主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人際關係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