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簡介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縱貫國境,從東南部的信德省彙入茫茫的阿拉伯海。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祥地,曾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古代印度文明。在巴基斯坦,至今還保留有許多古代印度文明的遺跡.向世人展示著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的古老文明。奔騰不息的印度河、日夜流淌,幾千年來,辛勤地哺育著河兩岸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巴基斯坦人民。
貝娜齊爾·布托的祖先,世代生活在印度河平原南部的信德省。古老的布托部落是信德省最大的部族之一,曾擁有幾十萬人,分布在巴基斯坦各地和印度。部族中的人既有地主,也有農民。貝娜齊爾·布托所屬的布托家族,是布托部落著名首領薩爾塔爾·達都·汗的傳人。布托家族是信德省最大的地主之一,擁有的土地不是以英畝,而是以平方英裏計算。
貝娜齊爾·布托的祖父沙·納瓦茲·汗·布托爵士,雖是信德省聞名遐邇的大地主,但卻遠比那些隻知道世代承襲土地的地主們開明進步得多。在英國人統治印巴次大陸時期,他就開始從政,曾任尤納加德邦總理,並被封為爵士,成為著名的政界人物。從政使他視野開闊,思想解放,使布托家族在信德省率先打破了一些封建思想的陳規陋習。在孟買擔任公職的經曆,使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隻有通過教育,提高人的素質,社會才能擺脫那些陳舊落後的東西,不斷發展進步。為此,他使自己的兒子佐·阿·布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送兒子去國外留學,使佐·阿·布托最終成為巴基斯坦傑出的政治家,促進了巴基斯坦社會的發展進步,實現了他的初衷。
貝娜齊爾·布托的父親佐·阿·布托,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政治家,巴基斯坦人民黨的創立者,1971—1977年曾任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和政府總理。他1928年1月5日出生在信德省拉卡納地區的穆爾塔紮村。從貝娜齊爾·布托的祖父時起,布托家族的中心就移到了這裏。雖然後來布托家族又在信德省的省會、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市瀕臨阿拉伯海的克裏夫頓大街70號安了家,但穆爾塔紮這個普通的鄉村卻一直被布托父女視為布托家族真正的家,因為布托家族的根是紮在這裏的。貝娜齊爾·布托在齊亞·哈克將軍統治時期,也曾多次被拘禁在穆爾塔紮。在那些難忘的歲月裏,貝娜齊爾·布托在這裏對人生、社會、民主、政治等作過深沉的思索。她在祖先生活過的土地上,汲取了無限的營養和智慧,為以後的政治生活準備了思想基礎。
佐·阿·布托的母親伯格姆·胡爾希德·布托,出身於印度孟買一個收入低微的印度教徒家庭,她與那時正在孟買擔任公職的富家子弟沙·納瓦茲·汗·布托相識並結婚。婚後,她皈依伊斯蘭教。在穆爾塔紮,她為丈夫生了四個孩子,但隻有佐·阿·布托是男孩。在男人主宰一切的社會裏,布托做為這個富貴之家的唯一男孩,受到了無比的寵愛。布托的父親開明且富有遠見,他不滿足於兒子承傳自己的家業,而是希望他有更大的作為,所以在對布托進行嚴格的傳統教育之後,又把布托送到國外學習。
佐·阿·布托在美國和英國留學期間,受到了嚴格的西方教育,這對他以後的政治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布托先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政治學,係統地學習和掌握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製度和政治學理論,耳濡目染了美國式的民主政治。1950年以優異成績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他父親為了使他獲得全麵發展,又把他送進英國牛津大學基督學院攻讀法律,係統學習和掌握西方資產階級的法律製度和法學理論。1952年,布托結束學業,獲得牛津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在通過了倫敦林肯法學院的考試後布托獲得林肯法學會高級律師資格,並被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聘任為國際法學講師。回國後,布托在家鄉信德省的卡拉奇從事律師職業,並在信德穆斯林法學院任憲法學講師。從1953年起,布托開始在信德省高等法院任職。
貝娜齊爾·布托的母親努斯拉特·布托,生於1930年3月23日,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佐·阿·布托被絞死後、她當選為巴基斯坦人民黨終身主席,對貝娜齊爾·布托當選為巴基斯坦總理起了重要作用。努斯拉特·布托祖籍伊朗,是巴基斯坦大資本家伊斯巴哈尼家族的成員,屬於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派穆斯林。英國人統治印巴次大陸時期,她父親在印度的孟買等地從事工商業活動,頗有成就。努斯拉特在孟買和浦那渡過了難忘的青少年時期。1947年印巴次大陸實行分治後,由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發生了激烈的宗教衝突,努斯拉特隨父母被迫離開孟買,移居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到卡拉奇後,她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被從印度驅趕出來的穆斯林難民籌集款項,接濟穆斯林兄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努斯拉特在這些活動中,充分發揮和顯示了她的社會活動能力和高尚的品德,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尊敬。努斯拉特端莊美麗,聰穎好學,曾留學英國。才貌雙全的努斯拉特很快就贏得了才華橫溢的佐·阿·布托的青睞,共同的誌向使他們雙雙墜入了愛河。1951年,佐·阿·布托與努斯拉特結為伉儷。
貝娜齊爾·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港口城市卡拉奇。她是佐·阿·布托夫婦的第一個孩子。在巴基斯坦。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然而在布托家裏,卻很少有這方麵的思想禁錮。貝娜齊爾·布托的祖父就曾以開明聞名於信德省,而受過西方教育的布托夫婦,更是具有現代意識,在家庭生活中打破了一切陳規陋俗,實行男女平等。
貝娜齊爾的出世,給布托夫婦增添了無限的歡樂。他們把貝娜齊爾視為掌上明珠,愛稱為“萍姬”。因為貝娜齊爾出生在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那一大(夏至),布托夫婦便認為她一定會有好運氣,給她起名“貝娜齊爾”。在巴基斯坦的國語烏爾都語裏,貝娜齊爾是“獨一無二”的意思.可見布托夫婦的良苦用心,他們對貝娜齊爾寄托了無限的希望。
在貝娜齊爾之後,布托夫婦又有三個孩子相繼出世,他們分別是:貝娜齊爾的大弟弟米爾·穆爾塔紮·布托,1954年出生;妹妹薩娜姆·西瑪·布托,1957年出生;小弟弟沙·納瓦茲·布托,1958年出生。
重視教育是布托家族的傳統。如同貝娜齊爾的祖父對待佐·阿·布托一樣,布托也要使自己的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作為布托家族長女的貝娜齊爾,從小就聰明伶俐,機智過人,顯示出超凡的才能。因此,貝娜齊爾在家裏一開始就享有特殊的地位,布托夫婦把她作為家族的希望所在,給予她特殊的關照。貝娜齊爾3歲時,就被送進當地有名的詹寧斯女子幼兒學校,接受早期教育,進行智力開發。5歲時,貝娜齊爾又被送進卡拉奇的耶穌和瑪利亞女修道院學習。它是當地最好的一所教會學校,貝娜齊爾在這裏學完了小學課程。由於在這所教會學校裏授課的愛爾蘭修女們用英語授課,所以貝娜齊爾很小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並且常和父母在家裏講英語。
布托夫婦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認為這是他們今後安身立命的基礎,訓練他們進行獨立思考,獨立處理事務。貝娜齊爾4歲的時候,她父親佐·阿·布托在仕途上出現了第一次轉折。他被共和國總統伊斯坎德爾·米爾紮任命為巴基斯坦共和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前往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美國的紐約工作。從此,佐·阿·布托不斷地擔任一個又一個的公職.仕途上的一帆風順使他難得有機會回家與孩子們共同生活。努斯拉特·布托由於要經常陪同丈夫一起外出旅行,所以孩子們常被扔在家裏。這時父母總是對貝娜齊爾說:“你最大,要照顧好弟妹。”
貝娜齊爾從小就被培養起一種獨立精神,一種責任感,每當父母遠離家門對。她便責無旁貸地負責起這個家了。8歲時貝娜齊爾把母親給她用來買東西的錢精心加以支配,每天晚上都跑到廚房裏煞有其事地跟管家巴布一起算賬。雖然這近乎孩提時代的一種遊戲,但這對把它看得極為認真的貝娜齊爾來說,卻是一種增強自立能力的極好的鍛煉。
佐·阿·布托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他經常告誡孩子們一定要把學習搞好。作為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布托為孩子們聘請了一位英籍家庭女教師,每天下午學校放學後為孩子們講授數學和英語。為了使孩子們全麵發展,在以宗教立國的國度裏精通伊斯蘭教義。布托還在每天的課後,請阿匐來家為孩子們講解宗教和經文,主要的內容就是誦讀和理解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教育。
作為一個穆斯林,貝娜齊爾從9歲起,就由母親領著做祈禱。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虔誠的穆斯林,不論在什麼地方,也不論在做什麼事,每天總要麵向西方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拜倒在地做五次祈禱,具體時間是每天的5點、12點、16點、18點和20點。每星期五午後還要到清真寺做集體禮拜。此外還有各種宗教節日和儀式。貝娜齊爾常同母親一起參加宗教活動,從小就受著宗教的熏陶。在貝娜齊爾天真爛漫的童年,她的生活是幸福而平靜的,然而她的祖國卻並不平靜。 自從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獲得獨立以後,這個印巴次大陸上新生的國家,一直被籠罩在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種族的動蕩之中。巴基斯坦的締造者穆罕默德·阿裏·真納,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響,是國家的象征,被尊奉為巴基斯坦的國父。然而他領導這個百業待興的新生國家僅僅一年多便不幸去世,給這個新生的國家留下了無窮的遺憾。雖然真納的副手裏雅格特·阿裏·汗,作為政府總理尚能駕馭局勢,化解矛盾,穩定局麵,但隨著他1951年10月遇刺身亡,巴基斯坦就再也沒有一個能為矛盾的各方所接受的公認的領導人了。各種政治勢力的爭鬥,使國家陷入持續不斷的政治危機。府更迭頻繁,政局動蕩不定。從1947年獨立到1958年10月的11年間,巴基斯坦先後更換了四位總督或總統(1956年巴基斯坦第一部憲法通過前稱總督,通過後改稱總統),政府總理七次易人。在位時間最短的伊·易·瓊德裏加總理,任職時間不滿兩個月。政局之動蕩,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