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同桌的另一位禦史李應明,也是非常吃驚的,而且他是陝西人,更是知道老家的艱苦,於是他馬上就是說道:“王老弟,既然這個番薯功效如此逆天,那為什麼不向全國推廣?至少陝西那是可以試一下的嘛……”
說到這個,王夢錫臉上的興奮勁就是少了一些,他就是無奈的道:“哎,你以為這個推廣很容易的嗎?按照特使大人的說法,這裏麵學問很大,有一個什麼適應期的……”
“例如小弟就聽說,特使大人幾年前就已經在東路培育這個番薯了,然後東路本來就是山西境內,所以才能在山西開始推廣,而真正要做到全國推廣的話,估計還要再過好幾年的。”
“原來如此。”李應明聽了之後,覺得很是失落,失落的是這麼好的東西,自己家鄉的百姓卻不能享受到,不過轉念一想卻也有驚喜……畢竟隻要有個時間年限,那到時候自己的家鄉不也能收益了嗎?
畢竟他都注意觀察到,這個叫紅薯的神物,大多都是種植在山坡荒地上的,也就是種不好糧食的地方,這樣的地方都能利用起來,而像他們陝西,多的就是這種地方!所以這到時候,不僅是對於陝西的百姓,乃至對於大明的百姓來說,都是大大的福音啊!
(因為這也是很明顯的,作為主業的小麥都獲得豐收了,然後作為副業的紅薯又能有這麼高的產量,這是不是就不用擔心吃飯問題了呢?)
於是等到這頓飯吃完之後,他們都已經確信,這次山西的大豐收,已經成為定局!甚至推廣開來,這也必將對大明的未來,帶來深遠的影響!
而且這還不僅僅是他們的看法,包括另外二隊巡查禦史,也都是這樣的看法……十天之後,這些巡查禦史的工作就完成了,紛紛趕回京師赴命,包括整個山西的夏收,同樣也是順利結束。
而經過民政司統計上來的數字,更是讓楊山蘆都是喜出望外……整個山西一百個縣,近億畝的土地麵積,,統計下來都足足收獲了六千多萬石!這個數字足夠山西一千萬百姓,平均吃上一年多!
就算是具體到每家每戶上來說,以平均每戶自耕農擁有十五畝土地計算,他們每戶人家就可以收獲近二千斤麥子!(這還不包括番薯的增益,)這樣絕對可以吃上近二年的!(而在以前敢不敢有二百斤?)
而這樣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了,有了這樣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老百姓還會不珍惜?還會以後不好好種田?進而期待下一次的豐收?所以也就真正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了!
甚至這樣一來,對於整個國家的好處,也是很快顯現出來……例如按照慣例,在夏收之後就是要繳納夏稅的,如果在這之前,就算是派出各種衙役前來催收稅糧,老百姓那也實在是交不出來……自己都沒有吃的,又拿什麼來交稅呢?
而一次就不一樣了,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既然是朝廷帶給了他們好日子(在老百姓的眼裏楊山蘆就是代表著朝廷),所以老百姓們都是踴躍交納的……各種納糧的小推車,都是裝著黃澄澄的麥子,排成一條條長龍向各地糧庫進發啊……
並且公正的說,山西在楊山蘆的坐鎮下,不僅免了原來應有的三餉加派,就算是下麵的官吏,也變不出什麼花樣來。
(此時吏治腐敗,這也是老百姓苦難的原因之一,例如朝廷明明是定的一鬥麥子的稅收,下麵的貪官汙吏就敢把它變成五鬥!至於其他什麼拍腦袋想出來的名目,什麼牛餉、鴨餉、禾蟲餉(也就是田裏的麥苗生了蟲子都要交餉),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現在嘛,有楊山蘆坐鎮,有他之前派下去的1000名少年吏員具體執行,什麼歪門邪道,想都不要想!
所以這樣一來,朝廷的稅賦其實不重,大概隻占了總收成的百分之五,這麼輕的賦稅,百姓們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看著一車又一車的稅糧,運入了山西各地的糧庫,甚至還有大量多餘,都能反哺京城之後,楊山蘆的心裏那是非常高興啊……這對於解決目前大明的饑荒,都能起到多大作用啊……包括對於即將到來的鬆山大戰,這些又可以作為軍糧,這樣的利好……
甚至楊山蘆還知道,這樣的改變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山西問題解決了,進而也就代表著,鬆山之戰已經勝了一半!而如果代表著國運的鬆山之戰都能勝利,那是不是也就預示著,之後滿清入關,把漢人當牛當馬的曆史,就會被改寫,包括之後中華民族所承受的重重屈辱曆史,,也將被改寫呢?
對此楊山蘆表示深信不疑,並且他也願意為此而奮鬥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