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應該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快樂的人際關係,而不是速成的人際關係。
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不勞而獲的“美事”人人都期望發生在自己的頭上,但是不要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也沒有什麼“捷徑”與“秘訣”,有的隻是方法。我們都知道: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同樣,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並不是一日之間可以建立起來的,而需要你去長期地努力、經營。何況我們要的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快樂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今天大家很好,明天你對我沒有益處就散夥的人際關係。因此就更需要我們精心“播種”與培育,隻有這樣人際關係的樹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每個人都有人際關係,除非隱居世外,否則都應有某種程度的人際關係,隻是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或高或低、或寬或窄、或深或淺各不相同罷了。不管你的層麵怎樣,關鍵是能處理好它。有些人在這方麵處理得合宜順暢,能趁勢揮灑,收放自如,極為輕鬆自在,這就是快樂的人際關係;但有些人則往往事與願違,致力鑽營卻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引來悲觀厭世、有誌難伸之歎,這就是不快樂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快樂與否是你做人成功還是失敗的標準之一。
相信你肯定聽過別人唱歌,一首歌是否表現得動人,除了歌詞與旋律之外,就必須要求嗓子的完美了。但你也會發現,有的人嗓音不好聽一樣能給人美的享受,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嗓音好聽並不是唯一要素,真正重要的是,歌者本身的內在情感,以及對歌曲的深刻體會。
也許你一樣喜歡唱歌,在大庭廣眾下,或一人獨處時,隻要心之所至,愛怎麼唱就怎麼唱,沒行人會來幹涉你,但要使人愛聽就必須有內在情感和深刻的歌曲體會了。
同樣地,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必須具備其基本條件。盡管外在的環境適合讓你廣結善緣,但是,如果自己本身不具備應有的條件,恐怕這些環境對你而言,都隻是不具意義的幻影罷了——就像優美的歌詞、旋律與歌喉一般徒然。
那麼,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上,什麼才是必備的基本條件呢?答案是:成熟的人格!
在社會上有些人對世事的態度與價值觀較趨圓融、周到,沒有太好強的自我意識,凡事體諒別人,眼光長遠,也不執著於表麵的形式,這樣的人就是有成熟人格的人。你和他們比較過嗎,差距有多大,還是已經超過他們了?有了成熟的人格,你所接觸的人就會如同聚彙江流以成大海般地向你靠攏,對你表示友善,良性的人際關係逐漸形成。理想的人際關係,必須根植於一項基本條件——成熟的人格。相對的,不成熟的人格則容易形成短暫的、投機的、勢利的人際關係。這樣的人際關係不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也許你聽人說過:“在現實的社會裏,人情如流水,今天來,明天去,隻要眼前的關係搞好,哪管明天的交往。掌握現在這一刻最重要!”有些人不僅這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隻能是自掘墳墓。拋開這種想法吧,並不是世間所有的人情皆如流水,隻要你真心去經營,自然有回報,這是一條普遍實用的法則。胡適先生曾說:“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應是很發人省思的一句話。如果要到達目的,必須苦心經營、親身經曆才能做到;如果想要賺錢,除了投資之外,還必須透過適當的方法,等待合適的時機。然而,等待機會倒不如主動去創造機會!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用心去經營。好的東西都不會憑空落在大馬路上,正巧讓你經過撿了回去。
不可否認,在任何能力上都有天分的差別,社交也不例外。有的人見到陌生人便能自然流露出微笑,迎向前去打招呼,態度大方坦然,說話親切得體,在眾人之間穿梭應酬毫無畏懼;有的人見到生人則靦腆害羞,不知說什麼好。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是不是內向的人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當然不是,因此你也沒有必要刻意去改變你的“天性”。有時要求個性內向者去學習個性外向者的社交方式,恐怕比登天還難。因為“本性難移”,天性是比較難改變的。其實,不同的個性有不同的優勢,隻要能善加運用,方法正確,付出的努力就必定會有收獲。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長袖善舞”是一種推銷自我的典型模式,然而“默默耕耘”也同樣是經營人際關係的一種方法。不管是什麼方式隻要能達成“目的”就行,更關鍵是要適合你自己。當然,“默默耕耘”並非要你默不作聲,如此是無法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隻是相對於“長袖善舞”,“默默耕耘”是另一種風格。這種風格隻要你運用得當,同樣也能闖出一片天空。
我們的生活形態會受到社會的各種影響,比如講求效率、一切向“錢”看的主義就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影響。商品分類或區隔模式就是在講效率,講經濟價值下誕生的。到快餐店用餐,服務生遞上來的菜單幾乎都是店方設計配套的套餐。出國旅遊時,也都有規劃完整的 A行程、B行程、C行程……學生上補習班、家中添購家具、購買公寓大樓……消費者麵臨的無一不是賣方精心設計過的配套產品。這些精心設計的方案與配套服務確實讓顧客方便不少,也讓商家大賺、特賺,然而這一套用在人際關係上就行不通了。“配套”觀念與“固定模式”,或許隻是在某些情況下很順利,但是,在這種“物化”的行為過程中,將“人際關係”視為“商品”一般去處理,無形中,整個人的價值觀就會逐漸改變,而“人性”也將隨之消失殆盡。人際關係絕不能視為“商品”來經營,否則你根本不可能建立長久的、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