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很有氣質,到底是有什麼樣的依據呢?是有人告訴你很有氣質嗎?還是走在街上不時有人向你投以羨慕的一瞥?不管你的依據是怎樣得來的,隻要你把它們歸之於“我很有氣質”這個念頭的名下,都可以構成這個信念的支撐桌腿。有了支撐,你信念的“桌子”就形成了。從上麵所說的可以知道,隻要有了足夠的支撐——足夠的依據——那麼,幾乎沒有什麼是不能建立成信念的。
信念的依據不在乎對與錯,你別管哪個是對,哪個是錯,重要的是哪個能幫助你過得更快活。也許你周圍的人可以幫助你判斷哪個是對,哪個是錯,但這些是否能使你日常的生活過得更積極呢?我們隻要為自己的信念多找出一些依據就行了,當然,這些依據最好是能激起你情緒反應強烈的依據。因為它的強烈自然會影響到支撐你信念的強度。
這些構成你信念的依據得精確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為你所用呢?其實這沒什麼關係,不管它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是堅定的還是動搖的,因為經過個人的認知,就算是再強固的個人經驗也必然會被扭曲的。
由於人類具有這種無中生有的扭曲本領,因而要想尋找構成信念的依據可以說是沒有窮盡。你不要管這些依據的出處,不要管它是真的還是假的,隻要把它當成是真的去接受就能發揮效果。當然,若是你的信念是消極的,哪怕是再真的依據也會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既然你有能力運用想象的依據來推動自己的信念,從而使自己有充分的把握,那麼你就可以做出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來。
曾經,有一位生來就是駝背的波斯王子,在他 12歲生日那天,父王答應送他一件他希望得到的禮物。出乎意料的是,王子要一座自己的雕像,而那雕像必須有一個完美的軀體——挺直而美好。雕像做好後,就放在宮廷的花園裏,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王子都要跑到自己的雕像前佇立一會,並且自己對自己說:“這就是你,王子,這就是你長大後的樣子,挺拔的身軀,英俊的麵龐。”就這樣,石像成為他的夢想和信念,晚上躺在床上,他把身子挺得更高,白天走路時他也努力將胸堂挺得更高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王子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等到他長大成人後,人們驚奇地發現,那個駝背的少年變成了一個英俊挺拔的少年。
……信念不但能為我們塑造一個英俊挺拔的王子,它還可以讓我們創造更多的奇跡。不知你是否曾經聽說過“一英裏 4分鍾”的故事。這是一個用信念突破“禁錮”的故事。
……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為要在 4分鍾內跑完一英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過在 1954年,羅傑 ·班納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阻礙。他之所以能創造這項佳績,一來得歸功於體能上的苦練,二來是得力於精神上的突破。當人們都認為不可能時,就變成了真的“不可能”,但當羅傑·班納斯特認為它可能時,就實現了這個“可能”。在此之前他曾經在腦海中多次模擬以 4分鍾時間跑完一英裏,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係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全力完成這項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誰也沒想到班納斯特能破記錄,這給其他的運動員帶來無比巨大的影響,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可以打破 4分鍾跑完一英裏的記錄,可是在隨後的一年裏竟然有 37個人進榜,而在後麵的一年裏進榜的竟多達 300人!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乃是由於班納斯特的成就提供給其他人一個新的依據:大家所認為的“不可能”實際上是可能的。
多找一些支持你正麵信念的依據,不管它們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因為它們都有助於你形成堅強的信念。
信念可以克服萬難。信念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信心的人永遠不會被擊倒。司馬遷在被處以宮刑的情況下,寫就曆史巨著《史記》;張海迪在高位截癱的情況下攻下碩士學位;海倫·凱勒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嘴不能說的三重痛苦,憑著觸覺——指尖,學會與外界溝通,完成了大學學業。他們都是憑著堅強的信念,戰勝自己,體現了自身的價值。
想法很容易會因為環境而改變,但當想法變成信念的時候,信念會把想法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