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給自己最佳選擇(1 / 3)

機會就像一個賊,你不抓住他,他就會偷走你的時間與夢想。

選擇的力量如此的偉大,我們都希望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呢?明白了以下幾點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1. 靜心以待。

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靜下心來,不要看見別人都那樣做了,自己腦袋一熱也跟著做。古人雲“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果你處在一種急切的心理當中,你的選擇很有可能就要出錯了。在失敗和危急關頭保持冷靜是很重要的。有的人麵對危難,常狂躁發怒,而成功者卻能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理智地應對危局。

隻有在危急的關頭才能看出一個人究竟能不能控製自己。因為在通常狀態下,很多人都能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事情,可是一旦事態緊急,情況就是另外一種局麵了,他們這時會自亂腳步,而無法把持自己,最終把事情越弄越糟。不管你遇到什麼嚴重的情況,你都要告誡自己:我能處理好,一定不要慌張!

一位潛艇艇長說:“我在接受訓練期間,教官一再叮嚀在緊急狀況中要沉著應付,切勿輕舉妄動。在一次訓練事故中,當潛艇意外急劇下沉時,我就隻記得這麼一句話,因此,我什麼機器都沒有亂動,我隻是靜靜地想,靜靜地等候把潛艇拉到極限水位以上。最後,我果然幸運地脫險了。假如我當時順著本能的求生反應,未待最佳時機就胡亂操作了,必定會使潛艇更快下沉而葬身大海。”同時他還強調說,“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教官那句話:‘不要輕舉妄動而自亂陣腳,要冷靜地思考,抓住最佳的反應時機。”在非常的緊急情況下,一時的慌亂就可能失去生命,也許你會說你永遠也不會有那種局麵出現,既然如此,你就更沒有什麼值得緊張和慌亂的了,你更有理由保持自己的清醒了。

要能使自己隨時隨地都能保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就必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把當前的艱難局麵扭轉。即使你暫時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也不能很快就放棄一個可能的觀念或構想。自己給自己信心,自己給自己動力,相信你無窮的潛能能使你完成任何事情,而眼下的難題隻是開啟潛能的一把鑰匙。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記住,我們自己的潛能還遠遠沒有發揮。科學家告訴我們,人們平時使用的充其量也隻有我們潛能的十分之一。從古至今,那些功名顯赫的名人受到多少人的羨慕、欽佩,這些人使人覺得渾身上下都有一種人格魅力,可他們並非都是幸運兒。翻開他們的履曆,每個人幾乎都有過坎坷的經曆。隻是他們善於把自己的缺陷當作成功事業大廈的鋪墊,從而鑄就了不屈不撓的個性,最終取得非凡的成就。當我們麵臨危難時,當需要做出選擇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堅定信心,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化險為夷,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2. 學會放棄。

從前,一個想發財的人得到了一張藏寶圖,上麵標明了在密林深處的一連串寶藏。他立即準備好了一切旅行用具,還特意找出了四五個大袋子用來裝寶物。一切就緒後,他進入了那片密林。他斬斷了擋路的荊棘,趟過了小溪,冒險衝過了沼澤地,終於找到了第一處寶藏,滿屋的金幣熠熠奪目。他急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幣裝進了口袋。離開這處寶藏時,他看到了門上的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有誰會丟下這些閃光的金幣呢?於是,他沒留下一枚金幣,扛著大袋子來到了第二處寶藏,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條。他見狀興奮得不得了,依舊把所有的金條放進袋子,當他拿起最後一條時,上麵刻著:“放棄了下一個屋子中的寶物,你會得到更寶貴的東西。”

他看了這一行字後,更迫不及待地走進了第三個寶藏,裏麵有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鑽石。他發紅的眼睛中泛著亮光,貪婪的雙手抬起了這塊鑽石放入袋子中。他發現,這塊鑽石下麵有一扇小門,心想,下麵一定有更多的東西。於是,他毫不遲疑地打開門,跳了下去,誰知,等待他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不停地掙紮著,可是越掙紮陷得就越深,最終與金幣、金條和鑽石一起長埋在了流沙之下。

如果這個人能在看到警示後離開的話,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麼他就會平安地返回,成為一個真正的富翁了。放棄,從某種意義上講,給了自己一個生存的空間,給了自己一個走向成功的機會……放棄是一種清醒。晉代陸機《猛虎行》有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的一種放棄、一種清醒。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為官 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本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這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當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堪,甚至毀滅自己……放棄是一種智能。漢代司馬相如所著《諫獵書》有雲:“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未形。”臥薪嚐膽的故事便說明了這一問題。春秋時期,吳國軍隊把越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越王勾踐暫時放棄了王位和自己的國家,忍辱負重,給吳王夫差當了奴仆。3年以後,勾踐被釋放回國,他立誌洗雪國恥、發憤圖強,每天睡在草堆上,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以不忘亡國之恥。公元前 473年,勾踐率領大軍滅了吳國,做了春秋時期最末的一個霸主。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智慧。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隻要不是什麼原則問題,你完全可以放棄爭強好勝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風,就可能化幹戈為玉帛,避免兩敗俱傷。當你在家庭生活中發生摩擦時,放棄爭執,保持緘默,就可以喚起對方的惻隱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溫馨……中國有句古話: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麼都想得到,隻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揚棄許多東西。瞎子的耳朵最靈,因為眼睛看不見,他必須豎著耳朵聽,久而久之,耳朵就具備了超常功能。會計的心算能力最差,2加 3也要用算盤打一遍,而擺地攤的卻是速算專家。生活中也一樣,當你的某種功能充分發揮時,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